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山西壺關縣委堅持謀劃上高一籌、投入上傾一點、發展上快一步。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空殼村”實現了“零突破”,“薄弱村”實現了“快發展”,“一般村”當上了“領頭羊”。李克強總理在壺關縣視察時,對壺關縣在脫貧攻堅中注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郭迎光副省長批示全省學習推廣壺關的做法。
落子爭先,把政策定好。壺關縣是全省“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試點縣”。組織部門會同財政、發改、金融、土地等部門,制定了扶持政策及推進措施,做到“要政策有政策、要土地給土地、要融資有渠道、要環保先評估、要人才快引進、要擔保開綠燈”,給試點村吃下了“定心丸”。明確了“指導不干擾、服務不設卡、支持不指責、協調不扯皮”的工作原則,每個村都有“五個一”:一個主導產業、一個發展基地、一個村民合作社、一個致富帶頭人、一個得力好班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0%,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
強力推進,把路子走好。走好產業發展“路”,建成“示范村”。利用太行山大峽谷旅游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將“人氣效應”轉變為經濟收益。橋上鄉楊家池村種植玉露香梨50余畝,桃樹30余畝,油用牡丹60余畝,成功打造了“景區花海”景點。近年參觀游玩人次達1.5萬人以上,累計給村集體創收30余萬元。走好項目帶動“路”,拓寬“主渠道”。57個試點村上馬了光伏發電、中藥材收儲加工、花卉果蔬種植觀光采摘、標準冷庫、光伏發電、葡萄園區建設、四季大棚蔬菜種植觀光采摘等66個項目,涌現出了龍泉清流、百尺紫水等8個光伏發電典型,店上西漢、五龍山水池等10個花卉蔬菜典型,各村每年收入都能達3.5萬元--5萬元以上。走好盤活資源“路”,唱好“特色戲”。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或承包經營的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晉莊西川、黃山下好牢等9個試點村,集體收益每年在5--15萬之間。流轉土地,建設蔬菜大棚、冷庫、中藥材加工、光伏發電等項目,29個試點村集體收益平均在8--20萬元。提供服務增收。23個試點村集體通過修建停車場、建設標準化冷庫、旅游設施,為種植戶、游客、物流等提供各種有償專業服務,集體盈利在10萬元左右。走好用足政策“路”,開創“新模式”。利用上級扶貧資金、產業扶助資金建設光伏扶貧電站。龍泉清流、百尺紫水、晉莊西川、石坡東黃花水等10個村100KWP光伏發電站。各村每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走好產業調整“路”,建設“新基地”。大力培訓試點村群眾學習、掌握蔬菜種植、花卉種殖、鄉村旅游農家樂建設等新技術,大力發展旱地西紅柿、旱地蔬菜、油用牡丹、中藥材種植、連翹種植、玉露香梨,建成了長治市蔬菜供應基地。其中,旱地西紅柿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考慮長遠,把制度建好。用好牽頭“人”。每個試點村,都起用了一個政治站位高、事業心強、懂經營、善管理的帶頭人或者合作社。57個試點村,沒有一個的“派性村”、“生氣村”。實行“結對幫扶”制度。包鄉鎮縣級領導、有關鄉鎮班子成員每人包聯1個試點村,加強指導??h直結對共建單位、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隊單位、扶貧幫扶單位,都從資金、項目、人才、規劃等方面給予支持,協調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不少于3萬元。加強考核。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巡查督導、考核獎懲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省級下撥扶持村集體經濟資金3665萬元,市級下撥補助資金92.5萬元,縣級配套1767萬元,總計5500多萬元,全部用在了57個試點村。
今后,壺關縣將圍繞全縣的主導產業,培育村集體經濟領軍型人才,做高“塔尖”;培育能夠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產業,做牢“塔身”;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鄉土人才,做實“塔基”,建設一批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示范基地,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促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