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垃圾換蔬菜嗎?沒錯,在江蘇徐州云龍區,垃圾可以直接用來換新鮮蔬菜了。
2018年3月以來,在江蘇徐州市云龍區的一些小區,大學生村官滕海峰自主研發的“智換”平臺派上了用場。在這個平臺上,生活垃圾與蔬菜可以進行等價“智換”,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這一便民措施贏得了當地居民的稱贊。
圖為大學生村官滕海峰(左一)移動垃圾智換車前為社區居民兌換蔬菜
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滕海峰,2009年被選聘為江蘇省大學生村官,擔任徐州沛縣沛城街道正陽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剛到村里,滕海峰就虛心向農業專家、種植大戶請教,不僅帶頭種起了蔬菜,還投資創辦了沛縣敬勤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擁有蔬菜大棚400余個,年產2000萬斤蔬菜。
受臺灣先進的垃圾回收理念啟發,2013年初,滕海峰和其他12名大學生村官共同發起成立創業聯盟,他們投資30多萬元,生產造型為“大熊貓”的舊衣收集箱。當年6月,他們就把600多只“大熊貓”舊衣收集箱投放到一些大型社區和高校。這些外形可愛的回收箱很受歡迎,每天可回收3噸左右舊衣物。他們把舊衣物、舊棉被加工成蔬菜大棚的保溫被,把一些可回收的再生棉賣給資源再生廠家。這樣既方便了居民處理舊衣物舊棉被,又實現了廢舊物資的再利用。
正是在社區回收舊衣物的過程中,滕海峰注意到,日常生活中城市居民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常常一古腦兒把生活垃圾直接扔到小區垃圾箱,既造成了資源浪費,又污染了環境。滕海峰靈機一動:何不創辦一個新平臺,讓居民用可回收垃圾直接換取所需要的蔬菜呢?
通過前期調研,滕海峰起草了垃圾換蔬菜項目計劃書,并帶著這份計劃書找到了徐州市城管局。讓他驚喜的是,他的“智換”平臺模式與城管局惠民環保的想法一拍即合。就這樣,在城管局的支持下,滕海峰的“智換”平臺進入了運營階段。
置換現場
在城管局的協調下,“智換”平臺首先在云龍區的世貿天觀、軍旅小區、先鋒家園等小區“安家”了。每個智換站約二三十個平方,目前主要回收廢紙箱、易拉罐、金屬、玻璃、塑料、有害電池和家用電器等7大類垃圾,同時提供近40種新鮮蔬菜供挑選。每天早晨8點到下午6點,居民可隨時將家中的可回收生活垃圾送來,由工作人員稱重結算、兌換積分,然后居民挑選所需蔬菜,再扣取積分,操作流程簡單明了。工作人員還為居民建立垃圾分類積分檔案,以激勵居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家住先鋒家園小區的王女士說,現在很多小區物業管理都很嚴格,收廢品人員很難進入小區,平時生活中的廢品都當作垃圾扔了,資源浪費了不說,對環境也是污染。現在有了垃圾智換站,我們可以用賣廢品的積分兌換蔬菜,而且買菜不用出遠門,生活方便多了。
置換現場
在智換站記者看到,生活垃圾的標示價格比廢品收購站的高,而土豆白菜西紅柿等蔬菜的價格則比市場低。那智換站怎么維持正常運行呢?”
滕海峰介紹:“回收后的垃圾,我們通過分類集中處理,賣給相應的再生資源加工廠,還是有利潤的;而蔬菜是由我創業的基地直供,省去了中間環節,成本低。這種智換模式本身是盈利的,產生的利潤就用于智換站的日常管理和運轉。”
“智換”平臺試運行雖然時間不長,但居民和村民都很歡迎。政府相關部門經過調研后,決定擴大試點,7月底,市城管局又在云龍區增加了2個小區智換站,還增加了2輛智換移動車,覆蓋另外11個小區。據透露,到2020年,全市設立智換站的小區將增加到6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