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提的6條建議都得到落實。”對于過去一年的建議落實情況,全國人大代表、靖江市新橋鎮德勝中心村黨委書記楊恒俊用“件件有回復、事事有落實”表達滿意。
楊恒俊的建議都與鄉村振興有關。他在前期調研和實踐中發現,盡管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九連增,但持續增收的壓力在增大,農業生產面臨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農民工工資上漲空間受限,農村老齡化和農業“后繼無人”現象嚴重。
他建議,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同時加大優惠政策的精準性,注重從傳統農民、退伍軍人、高校農村畢業生中就近培育一批熱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支持他們創業創新,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利用新理念新模式發展新產業新業態,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不同模式,帶動普通農民、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楊恒俊曾經是一名成功商人,2009年他不顧所有人反對,放下生意,臨危受命回鄉擔任德勝村黨總支書記。近年來,他帶領德勝村開啟“二次蝶變”征程,優化村容村貌,大力引進、發展現代農業項目,推動富民強村不斷提檔升級。
“讓百姓生活更富足、更幸福,是德勝村發展的全部出發點和落腳點。”楊恒俊說,“基層人大代表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把這一畝三分地種好,可起到有效的示范帶動作用,我希望把手頭的事做好,為靖江乃至泰州打造一個現代化農業示范點。”
過去一年,他的“一畝三分地”發生重大變化——德勝村入選泰州市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項目實施后村里面貌巨變,不光家家用上天然氣,實施雨污分流、弱電下埋、道路提升,如今活水環村,產業進一步做大,品牌效應進一步提升,還帶動周邊村的發展。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村里每天都要接待數千名游客。“如今村里的外出打工率從原來的30%降至1%,老板數量從原來的十多人增至400多人,占到村民總數的2/3。”
“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必須要有產業支撐。”楊恒俊提出,德勝村按照“產業特、環境美”的要求,探索踐行大農業、大產業、大品牌和小旅游“三大一小”發展理念。目前,村里土地100%流轉,形成“四園一軸一中心一基地”的發展框架。
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游客們臨走時總愛帶點當地特色農產品。去年,德勝村種植近500畝有機大米,畝產250公斤,目前基本銷售一空。村里還借助江蘇德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這一平臺,整合德勝村及周邊地區農副產品,以“德勝村”商標包裝上市,抱團闖市場。“德勝村”系列農副產品涵蓋酒類、蔬菜、肉制品、蛋類、雜糧5大類20多個品種。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一年,楊恒俊不斷走訪、思考,了解基層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他發現,隨著國家對鄉村振興的重視,各級各部門項目、管理和考核越來越多,每個部門管一項,每項都要管好,每項工作都要考核。“要穩定農村基層干部,激發基層干部扎根一線、想事干事的熱情。”楊恒俊對靖江全市村干部進行調研后發現,村干部平均年齡達50歲,且女多男少,面臨干部結構年齡偏大、留不住人、后繼無人的尷尬。今年,他特別擬了一份建議準備帶上全國兩會,希望能通過加大人才引進,讓堅守基層的干部“有勁頭”,充實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切實保障待遇,讓堅守基層的干部“有甜頭”,愿意留在基層工作;完善用人機制,讓堅守基層的干部“有奔頭”,在基層撲下身子干事創業;重視干部教育,讓堅守基層的干部“有念頭”,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基層干部有活力、有干勁,把干部的心拴住,人留住,基層工作就穩定住了,鄉村振興事業的創新發展才有長足后勁和無限希望。”楊恒俊說,剛剛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這讓基層農業工作者信心倍增,“期待國家繼續加大對‘三農’的重視和投入,讓農業成為陽光產業,讓農民更有尊嚴,讓農村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