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三區三州”是連片深度貧困地區,確保如期脫貧摘帽,需要加大各方幫扶力度,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5名來自東部地區的援建干部,向記者講述了他們來到“三區三州”、決戰深度貧困的努力。
把產業挪到家門口,建扶貧車間帶動就業;組織培訓提升職業技能,通過勞務協作增加就業機會;送醫術上高原,為藏區培養醫療人才;引進資金帶動產業發展,給老鄉脫貧添動力;動員企業結對幫扶,拓寬產品銷路……援建干部瞄準當地突出問題,開展精準幫扶,為群眾盡快脫貧,全力以赴。——編者
產業挪到家門口,扶貧車間促增收
“噠噠噠……噠噠噠……”初春時節,寂靜的深山小村里,卻有縫紉機踏板聲此起彼伏。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拱北灣村扶貧車間,就設立在村口,20多名村里婦女在這里忙碌著,由她們縫制的迷彩工裝,將交給廈門市和臨夏州共同出資成立的廈臨公司統一銷售。一個季度過去,每名婦女同志的收入能達到8000元。
前年8月,我從廈門市同安區來到臨夏州對口支援。一路大巴從蘭州過來,顛來顛去的5個小時里,雖然有心理準備,但一下車的那種震撼讓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山大溝深,高寒干旱,資源貧乏,產業急缺,這就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的臨夏州,面臨的脫貧攻堅形勢嚴峻而復雜。作為掛職的州扶貧辦副主任,我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用時9天,和一起來支援的掛職副州長邱武偉同志到8個縣市一一走過去,發現兩個關鍵性問題:農村閑置人口多、產業集中在城區。一方面勞動力沒有市場,另一方面企業找不到員工。“人不動產業動”,讓產業挪到群眾家門口,怎么樣?
思路一開,資源就活。2018年起,按照“群眾搬到哪里扶貧車間就建到哪里,哪里人口集中扶貧車間就建到哪里”的思路,臨夏州尤其是深度貧困的東鄉、永靖等幾個縣,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和深度貧困村,扶持興建了八寶茶包裝、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其中州政府支持廈臨公司在東鄉縣河灘鎮建立“衛星扶貧車間”,推行“總部工廠+衛星扶貧車間”的創新生產模式,實現了貧困家庭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有錢掙還離家近”。
如今,廈門市在臨夏州援建的扶貧車間總數達216個,占臨夏州扶貧車間總數的比例達90%以上,解決了4430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增收問題。
今年,臨夏州將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8縣市整縣摘帽退出,要想如期交上讓群眾滿意的“脫貧答卷”,需要我們廈門、臨夏兩地干部群眾付出更多的努力,我們也將全力以赴。
福建廈門市援助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扶貧辦副主任柯偉陽講述
本報記者劉曉宇整理
組織培訓提技能,勞務協作送崗位
這兩天對我們來說,手機信息是一條都誤不起。
為啥?從今年2月中旬開始,我們就通過微信、QQ等多種渠道積極收集就業招聘信息,并通過視頻講課等方式組織開展線上培訓,降低疫情帶來的影響。這關系到老百姓一年的收入和生活,咱馬虎不得。
一直以來,受自然環境制約,再加上勞動力分散、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就業水平低、就業質量不高,既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發展的“老大難”,也是制約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所在。
瞄準問題找出路,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首先從提高老百姓的就業能力入手,依托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開展電子商務、種植養殖、鄉村旅游等技能培訓,讓大家“武裝”起來。接下來,通過當地就業和轉移就業兩種形式,給“武裝”起來的勞動力找到“用武之地”。
一方面,我們重點培育當地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從山東援青資金中拿出1.09億元,投入到全州200多個村,積極發展鄉村旅游、養殖專業合作社等,這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和產業基礎,也帶動了當地群眾就業脫貧,一舉兩得。
另一方面,我們利用“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專項招聘活動,組織山東企業到海北州開展聯合招聘,并在濟南、青島等地設立了“青海省海北州勞務輸出工作站”,提供就業咨詢、法律援助等服務,讓海北州赴魯就業人員隨時都能找到“娘家人”;此外,我們還在祁連縣、海晏縣建立了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園,吸引小微企業入園發展,給予租金減免、創業指導等優惠政策,通過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說實話,產業基礎薄弱、市場主體不活躍仍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下一步,我們將打好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高原生態有機畜牧業兩張“王牌”,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源,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用就業撬起脫貧致富的增長點。真希望有一天,人們再提到海北州的時候,腦海中浮現的不只有無邊無沿的油菜花、美味可口的牛羊肉、如詩如畫的好風景,更有咱懂技術、有文化、勤勞熱情的海北人。
山東省發改委援青干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發改委副主任懷心強講述
本報記者賈豐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