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昊程展示陶藝作品。(坨頭寺村村委會供圖)
去年夏天,我來到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坨頭寺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剛到村里,村書記楊春江以及駐村第一書記張傳帥就神神秘秘地問我會不會捏泥巴,看我一臉茫然,他們也不再“賣關子”。他們告訴我,坨頭寺村是“農業中關村”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市級提升村,有60多年的制陶傳統,村里聯系了曾在景德鎮學過陶藝的村民楊立紅,籌劃建設一座陶藝館。如何“捏好泥巴”,助推鄉村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兩位前輩給我出的“考題”。
那段時間,兩位書記邊帶著我逛村邊介紹村情,告訴我要想“捏好泥巴”,要先從提升村居環境做起。之后的日子里,道路修復、車位規劃、河岸景觀提升、公園設施改造、宣傳欄構思,瑣碎的工作成了我的日常,也幫助我在無形中融入到了這方水土。為了找到合適的經營場所,我們看遍了村里大大小小的房屋,最終選定了村頭公園的集體閑置用房,設計的與文化建設、運營收入關聯的優惠政策獲得了村里干部群眾的認可,既解決了陶藝館的選址難題,也喚醒了村里的“沉睡資源”。
捏好泥巴還要練好內功,也就是塑造文化品牌。我們與經營者楊立紅大姐反復溝通,定下了“泥好時光”這一主題,既突出了“泥”的符號,又巧妙運用了“你好”的諧音,還與平谷區發展戰略中的“休閑新時尚”完美契合。在平谷區“一村一主播”政策號召下,村里引進了直播創業團隊,建設了峪口鎮第一家村播直播間?!按宀?陶藝館”的聯動,成為又一個“捏好泥巴”的好點子。此前不看直播的我,下載了大大小小的軟件,注冊了覆蓋全平臺的賬號,從與村里的主播談流量、寫方案、學技巧到上場實踐,我的臉皮越來越厚,村里陶藝館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隨著陶藝館的紅火運營,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坨頭寺村體驗捏泥巴的樂趣。同時,我也注意到村里的大爺大娘們總是百無聊賴地曬太陽,在村里走訪時也時常聽到父母吐槽和孩子有代溝等,這激發了我們的靈感。于是,我們利用鎮里撥付的活動經費,組織了關愛殘疾人、關愛老年人、親子互動等活動?;顒蛹t紅火火辦了起來,陶藝館收獲了口碑,百姓收獲了笑容,而我又找到了一個“捏好泥巴”的答案。
從莊嚴法庭來到基層熱土,我努力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通過檢索案例,我注意到在定制產品、體驗陶藝活動時容易存在糾紛,我積極向運營者普及商家的法律責任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打造IP形象時,我通過檢索相關資料,避免IP相似可能產生的侵權風險,為陶藝館的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現在我一閑下來,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該如何“捏好泥巴”。我困惑過、頭疼過,成長與收獲也在其中。此刻的我,打心底里覺得“捏好泥巴”可真不簡單。 王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