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團結社區,剛從山區搬入縣城的陳葉實沒回老家,只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村事社辦”窗口花了10分鐘,就順利辦好了富民安居工程資格認定。他笑著說:“以前辦這些事,坐車來回要大半天。現在好了,家門口就能辦,跟城里人真沒兩樣了!”
隨著“大搬快聚”工程持續推進,麗水山區的近60萬名搬遷安置群眾不斷在城鎮匯集。然而,公共服務供給還需要進一步跟上人口流動的步伐,“人雖然下了山,事還得上山辦”的難題,如同新的“山疙瘩”,橫亙在搬遷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去年9月以來,麗水市發揮黨組織聯建共建作用,實施黨建引領“辦事跟人、服務集成”改革,推動服務資源主動向人口集聚地流動、向群眾需求端靠攏,有效幫助異地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
建立“服務跟人”前哨站
青田縣溫溪鎮作為工業重鎮和人口流入大鎮,近些年來,居民異地辦事需求不斷增加,但貴岙、小舟山、吳坑等周邊山區鄉交通環境復雜,返鄉辦事不便。針對這一痛點,溫溪鎮聯合周邊三個山區鄉設立“鄉事通辦”專窗,社保、醫保等93項高頻事項一站集成,年均服務群眾2.1萬人次,鄉親們不用再為辦事而“翻山越嶺”,紛紛予以點贊。
溫溪鎮的暖心實踐,正是麗水市各級組織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實施服務優化提升行動,將遍布全市的2000余個黨群服務中心巧妙激活為“服務跟人”前哨站的一個生動縮影。秉持“群眾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的理念,麗水市根據不同群體的空間分布和辦事痛點,精準設計并布設了多元化的服務窗口。
在像溫溪這樣人口集聚的中心鎮村,“鄉事通辦”、“跨村代辦”窗口發揮著關鍵作用。它們有效整合本鄉鎮的服務資源,為村民提供代辦服務,讓“本鄉事、鄰村事”都能就近通辦,極大便利了周邊群眾。
而在進城群眾聚集的社區,“鄉事城辦”、“村事社辦”窗口應需而生。這些窗口專門為進城人員辦理那些原本需要返回原鄉鎮或原村才能處理的高頻事項。目前,全市171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均已設置此類窗口,有效破解了“進城易、辦事難”的困局。
針對日益增多的跨縣域工作、生活的流動群體,麗水市還統籌在縣級黨群服務中心及外來人口密集社區,探索設立“跨縣代辦”窗口。通過與流出地縣(市、區)建立協作機制,嘗試為非本縣戶籍人員提供部分高頻事項的咨詢、代辦或代收服務。一系列精準務實舉措,織就了一張覆蓋城鄉、惠及不同群體的暖心服務網。
建強“人隨事走”服務隊伍
服務要“跟人走”,服務力量保障和優化是重要環節。麗水市全方位整合流出地(原戶籍地)和流入地(現居住地)黨員干部力量,優化人員配置,建強“人隨事走”服務隊伍,特別是針對異地搬遷人口集中的鄉鎮,安排鄉村干部輪值駐點城區窗口。這些來自流出地的干部,熟悉原籍地的政策、流程和人情,能夠更精準、更高效地為同鄉群眾提供辦事服務,極大地提升了異地搬遷群眾的辦事體驗和效率。
通過這種方式,麗水讓熟悉“鄉情”的黨員干部下沉服務一線,有效破解了山區進城群眾辦事的難題。同時,為了提升辦事人員政策業務和實操技能,不僅在線上建立“技能共享學堂”向全市開放,每月定期推送社保、醫保等高頻事項的專題政策輔導課程,還通過線下選派政策熟、業務精的業務骨干,定期下沉鄉鎮(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開展“點對點、手把手”的現場培訓、一線指導,及時解決一線實操中的疑難問題。
創辦89個安置點“共富工坊”
下山群眾“搬得出”,之后要“穩得住”,關鍵在“能致富”。依托跨區域、跨領域黨建聯建機制,麗水市各級黨組織圍繞搬遷群眾“增收”所盼,積極盤活用好黨群服務中心現有空間,鏈接企業、來料加工經紀人等資源,在安置點創辦起89個“共富工坊”,帶動5300多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慶元縣的同心社區是浙江省內最大的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和生態移民安置小區,匯聚著來自全縣19個鄉鎮(街道)的下山群眾。為了解決“有人沒活干”和“有活沒人干”的問題,同心社區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有機銜接企業、市場和勞動力,在社區內規劃建設來料加工一條街“共富工坊”,推動服務內容進一步從“事項代辦”向“就業幫扶”延伸,促進680余名陪讀媽媽、殘障人士、老人等特殊群體“融入式、共富式”發展。“以前招工難,很多大訂單接不下,建起了工坊這個平臺,用工更加穩定了,光今年就接了500多萬元的訂單。”工坊負責人劉麗芝說。
服務不止于此,社區還積極對接農業農村、人社、婦聯等部門資源下沉黨群服務中心,組織手工包裝、平車課堂、服裝縫紉等培訓和技能認定,培訓合格者即可到工坊或相關企業上崗就業,幫助特殊群體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通訊員 湯耀州 周斌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