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腳步悄然邁進,沉睡一冬的土地漸漸蘇醒,我感到自己渾身充滿了干勁。
2023年12月,我被選派到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新華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萬事開頭難,到新華村的第一個星期,我足不出戶,無從下手。新華村黨總支書徐大友語重心長地說:“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做農村工作不去田間地頭,不去農戶家里座談,坐在辦公室閉門造車是不行的?!边@既是點撥,也是要求。為打破困境,我借助群眾會拉近與村民的距離,同時,向駐村第一書記劉梅請教,并通過定位軟件掌握了自己負責的網格內百余戶人家的位置。第二個星期,我完成了“尋門”的任務。
第三個星期和第四個星期,我白天參與村“兩委”工作,晚上則在宿舍獨自仔細研究戶籍臺賬,研究并盡量記住每戶人家的基本信息。同時,我還認真學習黨和政府各項“三農”政策——自己啥也不懂不僅會被鄙視也會失去信任。經過精心準備,我鼓起勇氣開始入戶調研,雖然緊張,但敲開門之后,村民熱情的寒暄驅散了我的擔憂,大家越聊越熟越談越近。到后來,我為村民申報成功12300元生產獎補資金、11000元交通補貼、5000元臨時困難救助金,我參與的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也達到99%,我對自己的工作能力越來越自信了。
去年夏天,有4戶村民找到我,訴說家里自來水隔三差五就放不出水。我帶領大家拿著工具,在烈日下逐段排查水路、拆檢水表。兩天排查下來,我發現水路暢通,那么原因何在?我與管水員老劉蹲守蓄水池連續測了10天的數據,終于發現了癥結所在。原來,每次抽水后,近水端村民第一時間把水缸灌滿,導致遠水端的農戶無法抽到水了。我與大家認真討論后,找到“兩天一抽”改為“三天兩抽”的解決方案,那樣大家就都能用上水了。然而,新方案也引發了爭議,因為電費會增加,少部分村民就不干了。對此,我沒有退縮,多次上門做工作,說服村民接受新方案,畢竟只是每年微增2元錢的水費,但好處是水源保障程度更高了。最終,清水涌進了遠水端村民的水缸,泛著銀光的漣漪里,映照出的是我的堅持。
這些事讓我體會到,基層難題的破解往往藏在細節中褶皺處,需要以“釘釘子”的精神去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