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暢游花海,拍照打卡。李月英 攝
“這個山溝溝竟突然車水馬龍?!”
“這里的村書記帶村干部跳廣場舞,荒地變金盆!”
“潑天的富貴終于輪到我們村!”
當這些話題在抖音、快手沖上熱榜時,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東釜山鄉小西莊村的油菜花田里,正上演著現實版“鄉村變形記”。
3月底,村黨支部書記崔長鎖帶著村“兩委”班子在500畝油菜花海中跳的那支魔性廣場舞,被網友稱作“太行最炫民族風”。這段短視頻單條播放量突破20萬,把四面八方的游客引到了這個曾經的窮山溝。
眼下,東釜山鄉首屆花潮廟會上,游千畝“花海”、逛熱鬧“廟會”,小西莊村屢屢出圈。
村頭的“花潮廟會”大牌分外醒目,每天兩三千名游客慕名而來。漫步山前油菜田,聞香觀景,拍照留念。路旁臨時市場內,數十個買賣攤位整齊排列,玉米糝、菜籽油、粉條、大棗、蜂蜜、農家燉菜,色香俱全。客人們精心選購,歡笑聲不絕于耳。
“這里的空氣甜絲絲的,大人孩子都能找到樂子。土味兒混著潮味兒,可真對路!”保定市民陳愛君10天內兩次打卡,賞花攝影、親子游戲、品嘗美食、認領果樹,好看、好吃又好玩。
“游客口口相傳,‘網紅’現場直播,活動仍在升溫。”崔長鎖介紹,清明假期,還有舞獅、高蹺、大鼓等眾多民間花會表演,賞花游將持續到5月初。
“活了大半輩子,頭回見村里這么熱鬧!”56歲的村民黃紅霞和20多個志愿者一起疏導交通、服務游客,講述山村爆紅背后的故事。
小西莊村位于徐水西部山區,村民700余人,耕地1300畝。村里因水源所限,從前每年只種一茬玉米,收益有限,青壯年常外出打工。2024年,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村內土地,種植春茬優質“白馬牙”玉米200多畝,秋后加工成玉米糝和玉米面,每斤13元,在網上大賣。當年9月,村里又從中國農科院引種,播下500畝越冬油菜。
“油菜花期只有1個月,等到5月成熟收割后,菜籽榨油出售,接茬種玉米。”崔長鎖盤算,春秋兩季收入,加上山場收益,村集體每年增收十萬元。村民不僅拿土地租金,還能在合作社務工,曾經的荒坡變成了會生錢的“聚寶盆”。
為把賞花游辦出新意、形成品牌,東釜山鄉黨委書記朱佳男與崔長鎖以及多位90后、00后黨員集思廣益——東釜山鄉“花潮廟會”應運而生,地點就放在小西莊村。
東釜山鄉是革命老區,山場多,旱地多,土特產資源豐富,古村古巷深藏鄉間。如何發揮生態、資源優勢?連日來,全鄉13個村的村干部到小西莊觀摩學習。
鏟車來往,機聲隆隆。春陽下,南陳莊村干部群眾整修道路,依托村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000畝山場、400畝果園,著手發展休閑采摘、林下經濟、紅色旅游。西釜山村櫻桃采摘園、西峪村山地蘋果基地、白嶺村農作物帶狀復種示范區,也籌劃擴規模、優品種,以景興業,以產育景,帶動村民共同增收。
路面齊整,河道干凈,綠植茂盛,百姓笑臉相迎。隨著游客增多,東釜山鄉全鄉積極行動,創建美麗庭院,打造生態步道,建設騎行驛站,網格員、黨員成了環境衛生監督員、旅游景點引導員、紅色文化宣傳員。
春日花潮,點燃了山鄉文旅市場。“田園變花園,顏值變產值,流量變留量。因地制宜,聯農帶農,我們做好農文旅融合大文章,讓‘共富之花’盡快開遍山山嶺嶺。”朱佳男說。
本報記者 俞璽勍
通訊員 劉柯旋 李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