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守著石縫荒地種莊稼,連種子錢都賺不回來,如今石頭縫里‘長’出桑樹,合作社包技術、包銷路,每年增收2萬多!”站在連片桑園前,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金谷鄉隆明村村民班彩練笑得合不攏嘴。
這個曾經因“九分石頭一分土”而深陷貧困的鄉鎮,如今已華麗轉身。2024年,金谷鄉8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5萬元大關,其中隆明村更是創下集體經濟超百萬元的亮眼成績,成為石漠化山區鄉村振興的典范。昔日的荒山石嶺,如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腳步丈量民情:石縫里“種”出產業鏈?
在喀斯特峰叢環抱的金谷鄉,石漠化面積超過80%的貧瘠土地曾讓世代村民望而興嘆。面對這一困境,金谷鄉黨委政府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在隆明村開展了為期37天的蹲點調研,最終創新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石縫經濟”發展模式。
該模式以黨支部為引領,通過整合零散的石縫地資源,構建“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聯營機制。目前,全鄉已連片種植耐旱桑樹506畝,配套建設“小蠶共育”標準化車間,并創新性發展“桑園養雞+林下種藥”的立體農業模式。同時,鄉里還打造了“金谷桑蠶”“熊貓豬”(又稱六白黑豬)等特色農產品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引入粵桂協作資金建設的標準化豬舍,全鄉六白黑豬養殖規模已達1300頭,形成了“桑葉喂養黑豬、豬糞反哺桑園”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村民班選華喜不自禁地算著賬:“現在桑蠶和熊貓豬雙豐收,年底合作社還有分紅,比外出打工強多啦!”這一系列創新舉措,讓昔日的石縫荒地真正變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寶盆”。
產業振興的“金鑰匙”,更激活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新動能:接桂村盤活冬閑田種植黑木耳40畝,帶動周邊村發展黑木耳種植100畝;隆通村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定價”推動高山小米溢價銷售;金谷村與武漢大學、河池學院合作試種中草藥120畝,構建“高校育種+基地示范+農戶種植”鏈條。目前,全鄉“3+1”特色產業已實現全域覆蓋,油茶套種中藥材、桑園養禽等復合經營模式推廣至1.5萬畝,8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均增長超15%,隆明村更突破百萬元大關,走出了一條從“單點突破”到“全域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資源下沉一線:網格里“織”出幸福感
“公交車開到了村委會門口,鄉衛生院的大夫能上門看病,連社保繳費都有網格員幫忙跑腿!”金谷村龍法屯的韋彩云捧著用公益積分兌換的電熱水壺,細數著村里的新變化。
金谷鄉將全鄉細化為144個網格單元,172名黨員網格員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建立起“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的精準服務機制。2023年,這一機制累計解決群眾飲水安全、就業幫扶等急難愁盼問題1270件,實現醫保代辦覆蓋率超98%的暖心成績。
在硬件提升方面,全鄉新建家庭水柜971座,硬化村屯道路82條,8個村的衛生室、文化廣場全部完成升級改造。值得一提的是,在天巴高速金谷段建設中,30名青年黨員組成突擊隊,僅用30天就完成732畝征地、60棟房屋拆遷任務,創造“零上訪”記錄。
金谷鄉還創新推出“服務換積分”機制,讓基層治理煥發新活力。村民參與集體勞動、敬老助殘等公益活動可兌換生活物資,這一舉措已吸引2800余人次主動參與黑木耳采摘、桑園管護等生產活動?!艾F在幫孤寡老人理發能攢積分,大伙兒都搶著做好事呢!”納立村網格長黃承志的話語里,洋溢著基層治理創新的滿滿獲得感。
?文化浸潤治理:山歌里“唱”出和諧曲?
“網絡詐騙花樣多,不聽不信不轉賬……”在“三月三”歌圩節上,納馬屯銅鼓山歌隊用悠揚的壯族山歌傳唱反詐知識,引得現場千余名群眾陣陣喝彩。
金谷鄉深挖銅鼓文化、山歌節慶等民俗資源,組建12支黨員山歌隊,將移風易俗、法治宣傳編成《勸學歌》《孝老歌》,讓政策“唱得響、記得住”。在矛盾糾紛化解方面,金谷鄉堅持“早發現、早介入、早化解”的工作理念,建立“一約四會”議事機制,老黨員、能人組成“茶桌調解團”,2023年成功調解土地糾紛、鄰里矛盾89起,化解率達98%。
在接桂村,調解員韋勝強為化解一對兄弟多年的宅基地糾紛,連續7個晚上登門泡茶談心,最終以“一杯清茶化積怨”,讓兄弟二人握手言和?!安韬韧炅?,心結也解開了?!碑斒氯隧f建雄說道。
“近年來,金谷鄉始終把挖掘培養領頭雁、發展治理相結合、整合政策及要素資源作為發展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在不斷創新中運用統分結合機制解決人才斷層、資金短缺、技術瓶頸和群眾疑慮等各類問題。”金谷鄉黨委書記韋耀表示,下一步,全鄉將繼續緊扣關鍵抓手,完善統分結合機制持續“造血”,全力推動更多行政村實現集體經濟百萬級跨越發展,讓老百姓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