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灣“領航人” 29年帶出一個示范村
——記河北雄安新區雄州鎮黃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劉秋亂
雄州大地上,有這樣一位村黨支部書記,29年如一日帶領村里的黨員干部群眾苦干實干,把一個貧窮落后的村莊一步步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村子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河北省文明村等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他就是河北雄安新區雄縣雄州鎮黃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秋亂。
破而后立 舍“白”奔“綠”
“黃灣的親戚不能串,街臟道窄還有糞蛋;黃灣的電影不能看,不是下雨就是停電……”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雄縣當地流傳的順口溜,也是當時黃灣村的真實寫照,當時的黃灣貧窮落后、人心渙散。
1996年3月,頂著村集體負債20余萬元的壓力,劉秋亂臨危受命。在那個推崇“萬元戶”的年代,他通過做生意,早已躋身“萬元戶”行列。為什么選擇當村書記?劉秋亂坦言自己受家庭影響很大,“我們家是一個黨員家庭。那會家里非常支持,都說這個時候站出來,才顯得出咱們能擔當呢!這一干就是29年。”
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把企業“引進來”,劉秋亂帶頭修建進村道路。村西頭賣糖葫蘆的張大爺,說起當年修路捐款仍眼眶泛紅:“劉書記一個人就帶頭捐了4000塊!我家存折上就剩100塊,他死活不收,我硬是把錢塞進捐款箱。”
路一通,財路就敞亮了。劉秋亂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切入點,帶領村黨員干部集資30多萬元,創辦村集體首家企業——天華塑料廠,當年就實現盈利20多萬元。村黨支部以此為龍頭,規劃建立工業小區,先后有83家企業落戶。“有錢大家賺,賠了算我的!”帶頭人這股子熱乎勁兒,感動了村民,帶動大家甩開膀子跟著干新產業。十幾年過去,黃灣村徹底翻了身。
雄安新區建設,產業亟待升級。在塑料廠關停的決策會上,他一拍桌子:“今個不下狠心,明兒個全村都得喝西北風!”他和村“兩委”班子一合計,按新區發展政策來,舍了“白色”奔“綠色”,圍繞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一門心思搞“散亂污”治理。工業園區內的83家塑料制品企業,除少數實力較強的遷出外全部關停并轉。
多點布局 產業轉型
塑料廠關停了,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換個發展方式,成為劉秋亂心里的頭等大事。村“兩委”幾番商討后,敲定“黨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打出“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商業綜合發展”組合拳——實施“集體經濟富村”,由黨員干部帶領村民創業就業,先后辦起13家村集體企業,創新“入股聯營”模式,吸引160多戶村民參與,利潤按村集體47%、社會資本28%、村民25%分配。
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依托毗鄰白洋淀區位優勢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村里建成雄山公園、民宿聚落、小吃一條街、商業步行街、銘釧灣酒店、雄山游樂園等項目,年接待游客60多萬人次,年均旅游收入約500萬元。
夜晚,位于雄山公園內的商業步行街燈火通明。各類小吃、商品攤琳瑯滿目,村民拿著手機掃描商攤門口的收款二維碼,“滴”一聲,所售商品金額的固定比例就穩穩落進村集體口袋。劉秋亂說,去年旺季這里的攤位供不應求,人氣旺的商戶門口常排起長龍。出圈的網紅景點還有雄山漂流,去年夏天,烈日下漂流的皮劃艇在高峰期竟“交通堵塞”,漂流道里一艘接一艘,“每15秒可就是56塊進賬!”黃灣文旅的“小船”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劈波斬浪。
2024年,黃灣村被列入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趁勢以文化產業賦能鄉村經濟發展,將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融入鄉村建設,投資2300萬元興建雄縣紅色文化展覽館,成為雄安區域紅色旅游新地標。打造紅色一條街,新建“老兵小院”15家,嵌入“硬骨頭六連”事跡、《小兵張嘎》元素,讓游客可以通過走一條路、聽一段故事的方式,感受紅色文化。2024年黃灣村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近2000萬元,人均年收入5.3萬元。
建強組織 共治共享
黃灣村將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凝聚人心的核心工程,構建起“黨建為主線、18個群眾組織為支線”的體系。創新“四級樹狀網絡”機制:村黨支部班子成員為根系,社團黨員為枝干,民兵連、廣場舞團、籃球隊等18個社團負責人為分枝,7000余名村民為繁茂枝葉。這套體系在全村高效運轉,形成“黨員帶頭、群團發動、群眾參與”的治理格局。其中,民兵連在黃灣村鄉風建設、產業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灣村民兵連于1996年成立,以青年為主體,目前已發展到5個男民兵排、3個女民兵排、1個消防隊,300余名男女青年每天團體訓練、出勤巡邏,串聯起全村的大小家庭。他們廣泛活躍在村莊建設、抗洪搶險、社區維穩一線,成為了村“兩委”的重要幫手。
“我還有個秘訣,讓婦女當家做主。”2023年,劉秋亂帶領村“兩委”打造的“黃灣巾幗共享農場”,由女子民兵連全權經營,以共享經濟模式,打造成年人現實中的“開心農場”。以認領和認養為主,將生態種養、農副產品加工、研學教育、文旅體驗等多元業態有機串聯,創新農業發展模式。每逢周末、節假日,前來體驗采摘之樂的都市人絡繹不絕。170余人的女子民兵連中,63歲的周文戀年紀最大,前不久她們榮獲了2024年度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多虧了劉書記,讓我們圓了自己的‘當兵夢’!”周文戀笑著說。
魚水情深 民生為基
劉秋亂將民生作為“后勤保障線”。2014年,他帶領村“兩委”投入1.5億元建起了村民小區,831戶村民圓了“上樓夢”。
“來到黃灣村,就是黃灣人。”黃灣村七千多人口,一半以上為外來人員,劉秋亂提出他們與本村村民享受同等福利——八項“不收費”:雄山公園門票、停車、雄山大舞臺演出、體育場地活動等均不收費,每年中秋、春節,還為全體村民免費發放節日禮物,外來人也享同等福利。黃灣村70歲以上老人按季度領取村里發放的養老金,年齡越大金額越高。
劉秋亂帶領黃灣村盤活農房、撂荒地、廠房、設施、設備這些“家底”,用土地流轉、租賃、入股這些招兒,鼓動村民開各類店鋪,眼下已經有餐飲店、日用品店、日雜店等50家,創造了960個就業崗位,把本地村民的就業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死資產”變成了“活錢”。
村里文化活動廣場、體育公園等文體設施一應俱全,還成功承辦了河北省首屆村BA啟動儀式、雄安新區首屆冰雪運動會、河北省女子籃球賽、京津冀廣場舞大賽、全國“四季村晚”等文體活動。村里立起法治宣傳欄、法治文化墻,把平安、法治和鄉村振興這些元素融進去,讓村民實現自治、民主管理,做到“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劉秋亂,這位“敢想、敢干、敢拼、勇爭第一”的當家人,用29年帶出了一個環境美、村風正、民風淳的文明和諧新農村。日前,他獲評“感動雄安年度人物”,他說,“這份榮譽是我們新征程的起點。”
本報記者 俞璽勍 通訊員 王亮文
2023年,劉秋亂帶領民兵連做好防汛工作。(黃灣村村委會供圖)
劉秋亂(黃灣村村委會供圖)
劉秋亂帶領村干部、社團志愿者在雄山公園種樹。(黃灣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