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農集小區,人們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是斑駁的外墻,堆放的雜物,還是那些淪為菜園的花壇?2023年初春,當我踏入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清流鎮柳泉村孝義小區,盡管做了心理建設,還是為這座農集小區的面貌犯了難。
陳柏吉(左二)在小區宣傳。柳泉村村委會供圖。
孝義小區有300余名居民,但大伙一直為小區缺少物業管理而失序的事情犯愁。通過多方了解,我意識到小區因修建年代早,老舊的實際情況使得維護成本高昂,物業公司對此望而卻步,即便是勉強入駐,也常因居民的不信任而陷入物業費收繳難的困境。面對這樣一個棘手的“衛生盲區”,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連串的問號:我能為此做些什么?我應該如何行動?又該如何激發這里的新生?
在對小區的具體情況進行摸底與思考后,我獲知了“信托制物業”這一新模式。信托制物業,簡而言之,就是將小區的物業費作為共有基金,交由專業的代理公司管理,通過資金的透明運作,從根本上消除因不信任而產生的物業矛盾。為解決孝義小區物業組織缺位,我從挖掘傳統家風入手,首要打通居民對信托制物業的“思想關”。
孝義小區的“孝義”二字,源于鄰里鄉親籌資幫助一名貧困青年為父親治病的鄉土故事。子女孝義、鄰里信義是柳泉村的傳統村風,浸潤、熏陶了一代代柳泉人,為做好群眾動員、打消居民對物業的顧慮,我以“信義”為主題,制作宣傳手冊百余份,走訪小區30余次,深入居民開展宣講答疑。
“點開微信小程序,就能看到物業費收了多少、用在哪里,全過程透明、守住‘信義’”
“不管是水渠堵了還是設施壞了,都可以從資金池調款,再也不怕解決不到問題!”
“公有閑置房屋的租金可以直接納入資金池,用來為大家辦實事,大家都切切實實是小區的主人!”
在孜孜不倦地宣傳和答疑下,居民從不了解到逐步信任,對導入信托制物業的顧慮漸漸瓦解。同時,我協同鎮政府相關科室調研成功案例、走訪信托制物業專家10余次,經科學研判及辦理完相關程序后,信托制得以成功導入。動員大會當天,物業費收繳率就達到96%;到當年年底,原本由“政府兜底”的財政支出縮減了40%,無人打掃的“衛生死角”由此得到了全體居民的呵護與管理。
今年初,小區開展完基礎性的物業服務,暫沒有多余資金進行院落風貌更新,而綠化枯黃、公服設施年久失修,正是群眾最愁盼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將選調生的專項經費統籌使用,在小區種植杜鵑、桂花等綠植百余平方米,翻新不規整墻面、路面20余平方米。“現在院子更整潔,環境也更美麗,信托制物業導入和院落煥新改到了我們心坎上。”居民高阿姨說道。
如今,小區管理有了實效,杜鵑花開得自在爛漫,孝義小區也成功創建了成都市百強小區及信托制物業服務示范小區,居民生活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高,曾經的“衛生死角”煥然一新,迸發出更蓬勃的“信義”活力和“自治”生機,而我曾經思考的三個問題,也在孝義小區居民們的歡聲笑語中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