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群眾展示民族服飾。(黎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肇興侗寨。(黎平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鎮肇興村擁有不少名頭,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引來萬千游客。
肇興侗寨的清晨,總在蘆笙的悠揚中蘇醒。年過花甲的歌師陸海英帶著村文藝表演隊的年輕人們,排練侗族大歌《蟬之歌》,歌聲婉轉如溪流,引得游客駐足拍攝。“過去唱侗歌是自娛自樂,現在唱歌也成了‘飯碗’。”陸海英笑著說,這支文藝表演隊是村民自發組建的。
“村歌”嘹亮,想唱就唱。在貴州,黎平“村歌”和村超、村BA同屬現象級的產品。據介紹,侗族大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的民間合唱形式,早已融入侗家人的文化基因。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更好地促進侗族大歌的保護與傳承,黎平開辦“村歌”大賽,比賽舞臺設在村內的主街旁,好比一場場“路邊音樂會”,比賽隊伍華美的服飾、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步,都是“村歌”熱銷的賣點。
如何以文化賦能鄉村發展,讓“流量”變現,是肇興村“兩委”須破解的困局。乘著“村歌”熱銷的東風,肇興村唱響了文旅融合這首振興之歌,確定從組建肇興村文藝表演隊破題,同時整合非遺文化、傳統民族風情等特色資源,積極謀劃村歌、鄉村1號旅游公路、侗族文化體驗等系列活動,依托每年侗年節、谷雨節、抬官人、蘆笙節等傳統節慶活動,全面展示侗族民族服飾等民族傳統文化,豐富旅游業態,引客入黔,變流量為“留量”。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陸衛敏說,肇興村突出“非遺活態傳承+市場化運營”這一工作思路,將侗族大歌、蘆笙舞、侗戲等傳統藝術打包成“肇興十二時辰”文旅品牌,白天組織侗布織染體驗,夜晚推出篝火晚會和長桌宴,表演隊成員從最初的25人擴展到35人,2024年演出超300場,實現創收101萬元,帶動村民人均月增收2500元。
“每年的4月份到11月份是旅游旺季,也是我最忙的時候,平均每晚至少有一場演出,既快樂又充實。”村民陸艷玉從小能歌善舞,作為2022年第一批加入表演隊的成員,她直言旅游給村里人提供了很多機會,不僅能宣傳民族文化,還能讓年輕人能留在家鄉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
行走在肇興侗寨的街巷中,隨處可見身著民族服飾的游客拍照留影。街邊小店內,有精美的侗族刺繡、銀飾;肇興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可以體驗蠟染、靛染等非遺技藝;村內民宿餐館里,侗家腌魚、油茶、三色糯米飯、牛癟等特色美食,滿足了游客的味蕾,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目前,肇興侗寨培育傳統手工藝企業64家,入駐文創產品銷售企業38家,發展酒店、民宿、餐飲飯店433家,帶動村民就業創業2000多人。
據介紹,肇興侗寨2024年接待游客10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超10億元,肇興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已達245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萬元。
一邊是游客進村,一邊是山貨出村。3月18日,在肇興農產品供應鏈公司的倉庫里,村民彭芳正將包裝好的“侗寨山珍”香禾糯搬上冷鏈車。“文化出圈,美景熱賣,帶動了我們村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陸衛敏說,2024年,肇興農產品供應鏈公司成立后,村“兩委”選聘了一名職業經理人打理生意,并通過直播等方式讓深山美味直達“北上廣”餐桌,當年農產品銷售達540萬元。此外,延長產業鏈,帶動周邊村建立農特產品供應基地15個,帶動岑所村、登杠村等8個村集體經濟增收101萬元。
在肇興侗寨,有五座鼓樓,名字分別是“仁、義、禮、智、信”。鼓樓是民族藝術的杰作,也是基層治理的鮮活載體。“鼓樓,是我們侗族過去講‘款’的重要場所。”陸衛敏介紹,“款”,在侗語中指法律條文,經過不斷演變,已經成為侗族民間的村規民約,在基層治理、鄉風文明中繼續發揮積極作用。
通訊員 李丹陽 趙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