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一組由各地鄉村干部自導自演的熱舞短視頻在網絡上廣為傳播。鏡頭里,他們置身于櫻花、桃花、油菜花等花海盡情舞動,動作或許略顯生硬,表情也各具特色,甚至還被網友們戲稱為“散裝舞蹈”“魔鬼的步伐”,但為當地文旅注入了流量活水,顯著帶動了旅游客流量的增長。
當沾著泥土氣息的“散裝舞蹈”與各色花田同框,網友留言調侃:“原裝的書記、鎮長一本正經,散裝的舞蹈笑掉大牙”。一個個原本并不擅長舞蹈的鄉村干部打破常規,主動“觸網”,從幕后走上臺前,為鄉村旅游傾情代言。這種“破圈”拉近了鄉村風景與網友的距離,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鄉村干部的親和力,觸摸到了基層治理的溫度。他們用質樸的“原生態表達”,讓更多原本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美麗鄉村,得以走進大眾的視野,被更多人所關注。
然而,鄉村振興不能只有敢為人先的“破圈”魄力,還需要有水滴穿石、持之以恒的“深耕”智慧。只要豁出去了,吸睛的“舞力全開”還算相對容易,但鄉村振興的“火力全開”卻離不開扎扎實實、踏踏實實的苦干。“破圈”成了網紅之后,如何讓流量變“留量”,讓“頭回客”變成“回頭客”,也是亟待破解的課題。
互聯網時代的“爆款”層出不窮,要在激烈的網絡競爭中持續“出圈”,鄉村干部們不僅要練好“舞功”,更要苦練扎實深厚的內功——對鄉村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統籌規劃,通過精心打造多元化消費場景和豐富多樣的體驗、優質的服務來承接流量,實現從“事件營銷”的曇花一現到“系統運營”的長遠跨越。
倘若那些由“舞力全開”引流來的農家樂入住率,在時光的流轉中逐漸褪去濾鏡,鄉村干部依然仍能將這波流量勢能,精準且高效地轉化為鄉村發展的澎湃動能,讓那看似短暫的“打卡”熱潮,成功蛻變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長紅IP”,或許這才是花田“熱舞”背后最精彩、最值得期待的續章。 車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