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莫城街道燕巷村美麗庭院示范戶。資料圖
穿過江蘇省昆山市巴城鎮武神潭村村莊入口綠草如茵的中心公園,走在依水而建的慢行步道上,水墨畫般的“白墻黑瓦”映入眼簾。
看得見的是美景,看不見的是治理。
江蘇省持續改善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一批像武神潭村的美麗鄉村涌現在江蘇大地上。以美麗村景創建、農村公廁建設、長效監管建立等小舉措為突破口,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江蘇勾勒出了“新魚米之鄉”的大美景。
截至2021年底,江蘇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95%,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超99%,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行政村覆蓋率達74.6%。全省村莊環境整體實現干凈整潔有序,美麗宜居村莊、綠美村莊數量均超1萬個。
小公廁大民生
“以前咱們廁所都是隨便搭建,污水橫流,臭氣熏天。現在新建的廁所干凈衛生還方便,來個親戚朋友都夸贊。”說起“廁所革命”給大家生活帶來的便利,連云港市東海縣新壩村的農民許月霞自豪中帶著滿足。
廁所改得好不好,改過用上才能知道。江蘇在推進“廁所革命”過程中不搞“一刀切”,在蘇南和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將農村戶廁納入污水管網集中處理,在蘇中、蘇北地區推廣三格式無害化衛生戶廁,全省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超95%。
在高質量完成農村戶廁改造的基礎上,江蘇省瞄準農村公廁這一人居環境“軟肋”。2021年初,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了《關于做好2021年度旅游廁所革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2021年建設110座鄉村旅游廁所,年底前完成標注工作。
農村公廁要怎么修建?江蘇在探索中給出了答案。
蘇州市吳江區選擇規劃先行,劃半徑、定數量,解決農村公廁布局不合理難題。吳江區先是摸底了區內農村公廁的數量和布局,從而對農村公廁修建明確了“每600人設置一座,服務半徑不大于500米,面積25—90平方米”的科學標準。在村落居住區、外來人口集住區等人口較集中區域,持續新(改)建一批功能配套完善的標準型公廁,同時拆除原有老舊公廁。目前,全區新投用的近800座農村公廁全部實現接管,形成了綠色無害化的糞污處理閉環,到今年年底,新投用農村公廁全區將超過1000座。
徐州市沛縣則劃定6萬—30萬元的農村公廁造價標準,在公廁建設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建設過程中,縣政府投入8000余萬元,按照經濟強的鎮30%、經濟一般的鎮50%、經濟弱的鎮70%的份額進行獎補。建設投入使用的公廁,盡管標準不同,但基本設施都一樣完備,管理標準一樣嚴格。目前,沛縣1556座農村公廁每個公廁的化糞池每7—10天抽取一次,確保糞污及時處理、公廁內外無異味。
解手間、洗手臺分區設置使用,人性化配備無障礙廁位和無障礙通道……江蘇省內一批粉墻黛瓦的新式公廁也陸續投入使用。不僅為廣大村民解決農村公廁難找、難上的問題,也正悄然改變著人們對農村公廁“臟亂差”的刻板印象。
小庭院大風景
在昆山市周市鎮市北村,團支部書記林娟每次走村入戶都會帶著花卉、蔬菜種子分給大家,鼓勵村民扮靚自家庭院。她介紹:“現在村里大環境好了,小家也不能落下,不管哪里都要美。”
與市北村相距22公里的張浦鎮南吉山村,陸金福也和幾個村民熱火朝天地討論如何裝扮自家的庭院。“這是丹桂、旁邊是紅楓,你看我這小院子是不是跟公園一樣?一定能評上星級戶。”說起自家的院子,陸金福總是喜滋滋的。
陸金福口中的美麗庭院星級戶,是昆山市文明辦、人居辦、婦聯聯合舉辦最美庭院評選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尋找出的一批綠化美、清潔美、整齊美、景致美、家風美的家庭,這些小庭院拼出了鄉村的大美景。
美麗庭院評比鼓勵村民自主通過線上APP申報,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情。陸家鎮還開展了“美麗家園亮曬活動”,由村社區婦聯主席、婦女骨干共18人組成“鄉風文明巾幗巡訪員”隊伍,將推薦出來的家庭以“照片+感言+家庭信息”的形式予以公示,以點帶面,給其他家庭樹立樣板。截至目前,累計創建美麗庭院“星級戶”17331戶,占總戶數的53%。
昆山市以“小庭院”為突破口,突出“點、線、面”協同創建,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品、一村一景”的美麗庭院特色帶、特色區塊,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提檔升級。目前,昆山市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治理率達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達100%,集中收運處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均為100%,登記在冊農村公廁近1100座。
昆山市同時還推進“美麗菜園”建設,對農村閑置地、自留地等土地資源進行集聚與整合,發揮黨員、家庭婦女等群體的積極性,調動村民參與“美麗菜園”建設。
優美的小庭院也帶動新產業、新業態高質量發展。依托青山綠水、鄉情鄉韻,江蘇持續推進“蘇韻鄉情”鄉村休閑旅游活動,推動“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躍升。
小行動大成效
“二維碼掃一下,反映問題全解決。”這個二維碼是無錫市錫山區全覆蓋設置的“公共廁評”二維碼,是專為農村公廁接受社會監督建設的智能化“云管理”平臺。只要前來如廁的群眾掃描二維碼反饋廁所管理問題,即可形成“前端掃碼評價、后臺報警派單、終端實時整改”的整改閉環。
“三分建、七分管”。美麗鄉村的保持需要建立符合實際、得到群眾支持、能夠長效運行的管護機制。
冬日的陽光里,漫步在揚中市經開區福源村,村民家前屋后花木扶疏,清澈見底的小河里,時而有魚兒躍出水面。福源村亮麗的田園風光得益于揚中市變“整治思維”為“管護思維”,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入常態化。近年來,揚中市積極探索支部建在網格上,充分發揮黨小組聯系群眾的優勢。
采取網格化管理,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長效管護的還有鹽城市亭湖區。亭湖區把第三方人員、村組干部、監督人員等力量以村為單位整合起來,提高農村人居環境監管水平。
南京市浦口區也將農村改廁工作的重點由“建”轉移到“管”和“用”上來。浦口區按照2021年南京市農村戶廁自查互查要求,抽調機關科室人員組成5個小組,開展為期10天的督查,共排查28個社區50個組2402戶。針對發現的29條問題,督促各街道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并開展拉網式摸排,確保督察全覆蓋、問題全整改、管理不松懈。
無錫市錫山區將村莊清潔行動納入“村規民約”“一約三制”,組織開展“美好庭院”“清潔戶”評比、積分“兌”獎等活動,以一時“整”倡導村民長期“治”。揚州市江都區建立區督查、鎮檢查、村巡查的三級長效監管體系,形成及時發現、快速聯動、有效處置的運行機制。
江蘇各地還建立“紅黑榜”考核機制,重點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農村公廁管護、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實施督查考核。按月或按季度由督查小組對自然村進行考察考核并對排名靠前和靠后的村莊設立“紅黑榜”,并在新聞媒體和政府網站上公示。對于存在突出問題的村莊發出整改督辦單,限期整改落實。
健全常態清潔機制和長效管護機制,江蘇省有效推動了村莊清潔由“一時美”向“時時美”轉變,由“干凈整潔”向“美麗宜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