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茶村,通過對茶葉粗加工的“精篩細選”,讓茶農吃上了產業飯。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成佳鎮圣茶社區,這個生活著2176名村民的傳統茶村,通過聚焦茶葉精選業務,在同質化競爭的茶產業中開辟出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走出一條“小切口撬動大產業”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春日清晨,成佳鎮的茶山上薄霧裊裊,圣茶社區茶農的竹簍里已盛滿新采的嫩芽,新鮮的茶葉經過茶企業粗加工后,被集中運送到圣茶社區建成的圣茶精選中心,然后,通過一臺臺先進的形選和色選機器高效運轉,將茶葉精準分類。“以前,咱們這的茶葉加工全靠人工精選,效率低,質量差。”圣茶社區黨總支書記周忠奇告訴記者,社區雖坐擁得天獨厚的茶產業資源,但曾在精選加工環節上明顯“脫節”。
圣茶社區地處“國家茶葉標準化種植示范區”,茶園面積占全域68%。長期以來,村民收入主要依賴鮮葉銷售,茶葉產值相當薄弱。周忠奇回憶起2020年的產業調研,發現傳統茶產業存在三大痛點:前端種植標準化不足導致原料品質參差不齊,中端加工粗放造成資源浪費,后端銷售渠道單一壓縮利潤空間。
為了給社區茶產業發展尋找出路,圣茶社區組織干部群眾深入福建、安徽等茶產業相關地區開展調查研究后發現:高端茶市場對茶葉純凈度要求嚴苛,而傳統人工分揀成本高、效率低。圣茶社區決定,鎖定“茶葉精選”這條細分賽道。
“茶葉精選業務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但在本地尚未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的精選體系。”周忠奇介紹,圣茶社區看到其中的產業機會,圣茶社區積極爭取政策支持,整合社區資源,著手打造了一座茶葉精選中心。
2023年建成的圣茶精選中心,配備5臺智能色選機,日處理能力超1.5萬公斤。“我們通過色選機實現茶葉與茶梗、碎渣的精準分離,將加工損耗率從25%降至3%,使每斤茶葉附加值提升30%以上。”圣茶精選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圣茶社區,這種“輕資產、重技術”的運營模式產生顯著效益,帶動了社區內800余戶茶農參與訂單種植。此外,圣茶社區在茶葉產業發展上又增了一道“保險”,投資150萬元建設1000立方米茶葉保鮮庫,讓社區采摘的當季茶葉延長了銷售時限。
在圣茶精選中心的運營中,“黨組織+集體經濟+經營主體+鄉村能人”集體經濟運行模式發揮了關鍵作用。周忠奇介紹,社區集體占股51%,村民投資占股49%,“大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我剛開始還猶豫呢,后來看到社區這么用心,就決定入股了。”村民顧邦臣是早期的投資者之一,如今,他已從中獲益匪淺,“分紅不少,日子越過越紅火。”
目前,圣茶精選中心已完成二期、三期建設,新增生產線3條。隨著圣茶精選中心的不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節節攀升。2023年底,加工茶葉138萬斤,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突破百萬元;2024年,加工茶葉180萬斤,產值超過了200萬元。
“如今,圣茶社區的茶葉精選中心已向茶飲知名企業提供茶葉原材料,并積極開拓貴州、湖南等地的茶葉精選市場。2025年底,預計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將再創新高。”談起社區的未來發展,周忠奇滿眼喜色。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肖遠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