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日前公布。在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專門章節中,出現“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的表述。一只不起眼的小蚯蚓,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里,意味著國家更加重視耕地的生物特性、農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的關系,以及在生態治理方面更加精準和細化。
與哺乳動物相比,蚯蚓不過是一種很不起眼的“低等動物”。別看它“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是土壤生態系統重要物種之一,在土壤改良、物質循環、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重要功能,被稱為“生態系統工程師”“生物耕耘者”“土壤衛士”。在民間,蚯蚓被稱作“地龍”,傳統醫學認為其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也正因如此,野生蚯蚓成為許多利欲熏心者的捕獵目標,“蚯蚓捕捉機”“地龍儀”等的發明更助推了濫捕行為,“滅絕式”的捕捉導致蚯蚓數量急劇下降。
野生蚯蚓數量劇減對于土壤的損害有可能是災難性的。作為一種生存在土壤中的動物,它們在土壤中將大量的枯枝落葉混合到下面的土壤層中,加速有機物分解、增加植物養分釋放;它們還是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部分,農田里一旦失去蚯蚓,不僅會導致土壤板結化等問題,還會使生態系統失衡;它們還是重要的土壤質量指示生物,一片田地中蚯蚓種類多不多、數量規模是否合理,可以反映出該片農田耕地質量和生態質量;另外,在進行土壤調查時,單位面積的蚯蚓數量也是重要統計指標。小蚯蚓蘊含“大能量”,才讓它成為了土壤健康的“大明星”。近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相繼出臺政策,禁止對野生蚯蚓的濫捕行為。江蘇、浙江、海南等地也先后把“蚯蚓捕捉機”“地龍儀”列為禁用獵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全方位”,就是要求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要兼顧農田設施、生態資源等所有相關要素。端穩自己的飯碗,就要守護好有限的農田;守護耕地就要維護好農田生態,維護好土地健康;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正是維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務實舉措,這也正是中央一號文件里一只“小蚯蚓”帶來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