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一個清晨,在福建省上杭縣通賢鎮大東村的“棗樹下的活動中心”,一群孩子正在嬉笑打鬧,老人們在一旁聊天,勾勒出一幅寧靜美好的鄉村畫卷。“多虧流動黨員闕榮昌出資建設這個活動中心,村里老人、小孩又多了一個休閑好去處。”村民闕新華開心地說。
據悉,通賢鎮大東村流動黨員闕榮昌在外打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建筑行業經驗與資源。2023年,當家鄉發出召喚,他將2家建筑公司遷回上杭縣通賢鎮,讓2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與此同時,闕榮昌在鄉村振興中不遺余力,出資修建了“棗樹下的活動中心”,改善大東小學教學設施……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上杭縣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其中流動黨員有2863人。如何關心關愛、教育管理、發揮流動黨員作用,成為上杭縣基層黨建工作的一道難題。去年以來,該縣持續創新,通過實施流動黨員“安家”計劃,激活流動黨員“紅色細胞”,引領流動黨員“在黨旗下流動、在流動中生輝”。
算清流入流出“兩本賬”,讓流動黨員流而有家
針對流動黨員的分散性特點和流動性規律,上杭縣實行縣、鄉鎮、村(社區)三級黨組織聯動機制,以上門訪、電話問、鄰里助、微信找、數據核等方式,對流入流出的流動黨員開展“拉網式”摸底登記。同步打造流動黨員動態信息庫,實行“一村一表、一鎮一冊、一縣一庫”,對流動黨員基本情況、流動時間、流動地點、從事職業、聯系方式做到“五個掌握”,對流動黨員黨組織名稱、成立時間、隸屬關系、行政區劃、聯系人、所轄黨員做到“六個明確”,堅持動態更新、季度對賬。
“全縣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三找’活動,引導廣大流動黨員凝聚在黨旗下,成為一支支流動的先鋒隊。”上杭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組織開展“三找”活動,在全縣21個鄉鎮黨委建立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站,在城區12個社區和三個產業園建立“流動黨員驛站”,配備流動黨員紅色管家16人,引導流動黨員到組織報到。
目前,上杭在外地建立流動驛站(支部)26個,摸排流入黨員300余名,并全部納入所在地黨組織管理。
辦活線上線下“微課堂”,讓流動黨員流而有學
流動黨員對家鄉的愛有多深沉?在產銷兩旺的上杭縣茶地鎮艾在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我們找到了答案?!案兄x組織的關心問候,我一定好好履職,不‘斷線’!”在返鄉流動黨員高浪欽的公司里,他正向其結對聯系人匯報近期工作情況……
“流動黨員多因長期在外工作,與黨組織聯系較少,即使節假日返鄉,也來去匆匆,很少參加黨組織活動。”上杭縣委組織部黨管科負責人介紹,少數流動黨員由于自身工作地點、工作崗位經常變動,參與組織生活不主動,甚至認為可有可無。
為此,上杭縣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流動黨員學習不脫節、教育不松勁、思想不掉隊。開辟“云端課堂”,依托“上杭黨旗紅”等平臺,開辟“學習e家”“云上直播課”“云上‘三會一課’”,搭建起“全天候、不下課”的線上課堂,確保黨的創新理論及時配送到流動黨員的“指尖”和“耳邊”。開辟“假日課堂”,抓住春節、中秋等流動黨員集中返鄉時機,依托縣鄉黨校、“紅土初心講堂”等平臺,召集外出返鄉流動黨員,舉辦流動黨員“假日充電”培訓班。同時,利用縣鄉駐外商會召開年會等時機,開展“定點送課”“紅色禮包”“黨建書包”活動。開辟“結對課堂”,安排688名鄉鎮、村(社區)黨員干部,采取1名鄉鎮黨員干部、1名村(社區)黨員干部聯系多名流動黨員的“1+1+N”方式,掛鉤聯系所轄區域內的流動黨員,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一對一”推送理論學習資料,經常關心了解流動黨員的思想狀況和工作學習情況,解答他們在工作、學習等方面的困惑。
吹響干事創業“集結號”,讓流動黨員流而有為
近期,位于臨城鎮城北社區的暖新驛站熱鬧非凡,上杭縣“紅網哨兵聚新護航”行動舉行啟動儀式。這是上杭縣探索將流動黨員管理與鄉村振興、社會治理等有機銜接,推動其離鄉不離黨、“流入”變“融入”的創新舉措。
一名流動黨員,就是一面流動紅旗。為充分發揮流動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上杭縣結合實際創設各類平臺載體,挖掘流動黨員“隱藏技能”,引導他們亮身份、作表率、當先鋒。搭建建言獻策平臺,利用春節等外出黨員集中返鄉過年的契機,鄉村兩級普遍召開外出黨員座談會,引導流動黨員在助推農業技術更新、農產品推廣、就業務工等方面建言獻智。搭建扶弱助困平臺,鼓勵有幫帶能力的外出流動黨員,每人結對幫帶家鄉的1-3名就業困難群眾、留守兒童等困難群體,為推進基層治理貢獻力量。同時,積極引導外出流動黨員主動投身家鄉志愿服務活動,為家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公益事業捐資捐物和牽線搭橋。搭建助鄉發展平臺,依托上海、廈門等駐外商會平臺,發揮流動黨員接觸經濟能人多的優勢,積極向外界推介家鄉的投資環境,為家鄉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同時,鼓勵流動黨員帶資金、帶技術、帶項目返鄉創業、帶富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