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其鵬(左二)在村民家調研。(東山村村委會供圖)
有人說:家鄉是什么?是出生的地方?是成長的地方?還是父母在的地方?從繁華上海的高校畢業后,我回到家鄉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東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走在東山村機耕路上,看著春耕播種,萌芽新綠,一派生機勃勃的復蘇景象,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奮斗之處便是家。
初到村里,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和繁雜的基層工作,我深感自身經驗的不足,常常感到“手足無措”。幸運的是,村里有一群良師益友,他們用各自的智慧和經驗,指引我前行,幫助我成長。在東山村這段“拜師學藝”的過程中,我獲得了成長,在和群眾不斷打交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
“我是東山村的黨員,更是東山村的閨女,服務你們,我高興著呢!”支委、婦女主任葉木英是村里出了名的“熱心腸”,她總是面帶笑容,走村串戶,與群眾打成一片。去年夏天,臺風“格美”來襲,南平地區遭遇特大暴雨。那幾天,我和村“兩委”干部24小時值班值守,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木英姐更是忙得腳不沾地,她挨家挨戶走訪,提醒村民注意安全。有一次,村里一處低洼地帶的幾戶人家房屋進水,木英姐二話不說,冒著大雨蹚水過去,幫助村民轉移貴重物品。冰涼的雨水濕透了褲腿,雨鞋也灌滿了水,她的臉上依然掛著笑容,安慰著驚慌失措的村民。在她的言傳身教下,我學會了用心去感受群眾的需求,用行動去解決群眾的困難,通過國情調研、入戶走訪真正把自己融入到群眾之間,心也和群眾更近了。
村黨支部副書記詹家煥在村里是個“實干家”,他做事雷厲風行,從不拖泥帶水。去年夏天,暴雨導致村里部分農田被淹,村民心急如焚。家煥哥第一時間帶領村干部和黨員沖鋒在前,疏通排水溝渠,搶修受損道路。那幾天,他幾乎沒合過眼,始終堅守在救災搶險一線。家煥哥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肯干,就沒有干不成的事。”在他的影響下,我學會了用行動去踐行在村工作初心,用自己的努力和“時時放心不下”的心去呼應群眾的期待,扎根基層,汲取群眾的力量,讓在村工作之路走得更堅實。
村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葉道興是村里的“帶富先鋒”,他種植苦瓜有一套,帶領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他主動聯合村里年輕黨員,以“抱團聯片”的方式,手把手教村民種植苦瓜。到了收獲季節,他又幫忙聯系銷路,確保大家的苦瓜都能賣個好價錢。在他的幫助下,很多村民當年就實現了增收。看著大家收獲滿滿的笑,我才真正深刻理解到,“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
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宜柳是村里的“定海神針”,他工作經驗豐富,善于化解矛盾,處理問題總是游刃有余。蓋賴自然村整村都位于地質災害點,為了解決整村搬遷的問題,我們趁著“宅改東風”,盤活土地資源,創新性建設“東蘭新村”。這個項目涉及土地農轉用、房屋拆遷、村民安置等一系列復雜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矛盾。陳書記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帶領我們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村民意見,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通過多次召開村民大會,耐心解釋政策,解答村民疑問,并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確保村民利益得到最大保障。陳書記常說:“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在他的指導下,我學會了從大局去思考問題,用智慧和耐心去化解矛盾,也慢慢得到了群眾的支持和贊揚。
在村里“拜師學藝”的這段經歷,是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他們用各自的智慧和經驗,幫助我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步步前行,讓我在村工作之路走得更扎實,也更有體會、更有收獲。
在東山村“蹲苗式”的歷練中,我不斷向實踐學習、拜人民為師,努力習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