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當金黃的銀杏葉鋪滿河道兩岸,我背著行囊來到貴州省都勻市毛尖鎮江洲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從校園到機關,從辦公室到田野,不僅是地理空間的位移,更是生命狀態的蛻變。站在村委會二樓,望著遠處層疊的青山、蜿蜒的河道,我這個鄉村工作“小白”就像一棵新移栽的樹苗,亟待扎根活下來。
泥土上的啟蒙
初到江洲村,我習慣帶著牛皮封面的筆記本和鼓鼓的文件袋,像準備論文答辯般嚴陣以待。直到一個深秋的傍晚,村計生專干老陸拍著我的肩膀說:“小潘啊,表格填得再漂亮,不如去農戶家喝碗米酒。”當我提著老家寄來的米酒和鎮上買的土雞走進村民老孟家,看見灶臺上蒸騰的熱氣在黃昏中氤氳,突然明白這也是一種“入戶調研”。
老孟家在山頂,門前是沒有圍欄的水泥地,四面是綿延的群山。我們坐著馬扎圍在火爐旁。六十多歲的劉大娘說起女兒打工三年未歸,老孟抱怨飼料漲價,轉身從屋里拿出一直沒舍得喝的女兒買的好酒,讓我們嘗嘗。杯酒下肚,老孟打開了話匣子,“以前有人來我家調研,問家里有幾頭豬、幾只雞。其實誰家有錢,誰家困難,看房子都能看出來。”舀飯時,我偷偷把伙食費壓在鍋蓋下。又一杯酒下肚,老孟接著說:“近幾年政策好,領導也關心,很多貧困戶脫貧了,經濟條件好起來了,但我們這種說窮不窮、說富不富的,還是希望你們以后多關心。”這些酒后的真誠吐露,遠比任何統計報表都來得真切。
次日清晨的薄霧中,我看見有農戶扛著鋤頭走向田壟,大娘的藍布衫被露水染成深色,大叔背著裝滿農藥的噴霧器,塑料管在身后拖出蜿蜒的痕跡。當第一縷陽光刺破云層,沸騰起金屬與泥土的碰撞聲,化作了土地里最倔強的生長。基層工作不是解數學題,而是要在日復一日的耕耘中,把理想主義熬成過日子的米粥。
阡陌間的行走
冬至前的寒潮裹挾著霜凍來襲,圖斑整改也新增加了幾塊,我和村書記去確認圖斑位置,研判如何整改。從山腳望山頂,白雪茫茫一片,到山頂看山下,炊煙裊裊幾縷。附近寨子年輕人還沒有返鄉,老年人行動不便不能前去,問了一圈只能看地圖邊走邊找。找到是第一步,與村民溝通商量才是難處所在。有的村民多年不回家,很樂意村里幫他恢復耕地,有的即便在家也不愿整改。比如,村民老蔡曾說:“憑啥你們說整改就整改?我種的樹你們就是不能砍。”這些話如當頭一棒,提醒我,不是把政策講清楚事情就能辦好,有些時候還得看感情、看方法,關鍵是把群眾的情緒調節理順。
在規范農貿市場管理的過程中,我逐漸領悟到制度規范與人情溫暖的辯證統一。那個總愛占道經營賣豆腐的顧大娘,在我們幫忙申請困難救濟、調整攤位費后,不僅主動將攤位縮進半米,還成了志愿監督員。臘月二十三小年那天,村民在新掛的LED燈下張羅年貨,炒瓜子的香氣混合著紅燈籠的光暈。突然,傳來“噼啪”聲響——雜貨店李嬸的兒子偷偷點燃了慶祝的鞭炮。李嬸塞給我一把芝麻糖:“城里娃可能不懂,這響動就是我們鄉下人的彩旗!”原來,基層治理的溫度,就藏在政策與民心的共振區間。
記得春節運動會籌備前期,我們入戶了解群眾參加運動會意愿,很多村民非常激動,表示村子已經十幾年沒有舉辦過運動會了,要是今年能舉辦,他們肯定報名參加。當拔河比賽的號子震落松枝上的積雪,當籃球比賽的哨子響徹村委會前的籃球廣場,兒童追趕滾動的鐵環,青年搖聲吶喊助威,老人們也瞇著眼笑著。村委會墻上“歡樂新春、健康同行”的標語在陽光下很是醒目,十幾年未曾響起的加油聲,再次在廣場上回蕩。
青山外的沉思
春節后的某個清晨,站在大壩邊上,看村民們耕作。原先坎坷不平的田地已經平整,孕育希望的香芋整齊有序地在土里安了家。想起自己此前挨家挨戶動員簽署壩區土地流轉合同時的手忙腳亂,在土地流轉協調會上被方言急得滿頭大汗,也想起了調解項目糾紛時被村民們質疑詢問,聲音抖得像風中的蘆葦。
從重陽節活動主持人臺詞,到消防應急救援防火預案;從河道整治整改情況報告,到春節運動會活動策劃方案……每一項經歷都記錄著成長的陣痛。但,更珍貴的收獲,藏在鄉親們的眼神里。當張大伯不再叫我“潘助理”而改稱“潘兄弟”,當樓下早餐店總給我留著一杯熱豆漿,我知道自己終于從“市里派來的干部”,變成了村民們的“自己人”。
早春的細雨浸潤著蔬菜大棚,新栽的菜苗在薄膜下舒展嫩芽。行走在下組入戶小路上,望著水墨畫般的蒼翠群山,慢慢讀懂了壩區土地流轉合同上那些鮮紅的手印。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門前道路再平整三寸,是孫輩能在新建的文化廣場嬉戲,是谷倉里多囤兩擔余糧。那些我們尚未兌現的承諾,正如這山間的云霧,看似縹緲,卻終將化作滋養萬物的甘露。
春風里的期許
站在村委會二樓遠眺,晚霞將壩區染成一片橘紅。江洲村大壩種植的幾百畝香芋已蔥蔥郁郁,更遠處,綿延山脈上的風力發電大風車緩緩轉動,仿佛在與云天對話。
當春風吹綠江洲村的每個角落,我愿做那棵最普通的杉樹,用年輪刻錄這片熱土的記憶。真正的成長不只是向上攀升的高度,更是向下扎根的深度,扎根在老百姓的喜怒哀樂里,在古老鄉村現代化進程的脈動中。
昨夜整理文件時,發現去年秋天夾在筆記本里的楓葉書簽。曾經鮮紅的葉脈已沉淀成深褐,邊緣卻綻開細小的新綠,這或許就是扎根的意義,在時光的淬煉中褪去青澀,在泥土的芬芳里重獲新生。
潘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