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我來到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五馬鎮協農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因為畢業于航天專業,村里人都說來了個“上過天的”。從“上天”到“下地”,從“研究生”到“選調生”,角色改變挺大的。
“你研究過航天,研究基層也不會差。”剛到村,村干部對我的期待很高,覺得我沒問題。有一次村書記找到我,說梭欏坪組缺一個群眾活動的場所,讓我牽頭打造。接到任務后,我全面了解全村農耕發展、傳統婚俗等村史村事,走訪了村里老黨員、老干部、民俗專家,傾聽他們的建議,最后決定以留住鄉土文化為切入點。從收集素材、參與設計到聯系施工,我還真干成了,群眾活動場所建成當天,一個退休老教師握著我的手說:“很久之前我們就想做這件事。感謝你!小伙子,你做得好。”他的話讓我覺得努力都是值得的。
之后,我負責村里的宣傳、文稿等工作,學歷優勢讓我對這些“軟件”類的工作得心應手,但好景不長,很快我便遇到棘手的問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村民紛紛過來咨詢:“我家房子和豬圈去年被雪彈子砸壞了,可以換成陶瓷瓦不?”“我家的豬圈想換成樹脂瓦。”“不換檁子可以不?”他們張口就來的不少詞,對我來說嚴重“超綱”。處理矛盾糾紛時,爭論雙方你一言我一句,我總是聽不出里面的關鍵信息。收繳醫保時,大爺問我為什么漲了20元,我亦啞口無言。書到用時方恨少,每次遇到類似的尷尬場面,我都只能強裝鎮定地回一句:“你說的我知道了,我要先回去核實一下。”
知恥而后勇。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我開始提升自我,努力學習土地管理、農房審批、集體經濟等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政策,到鎮里各個部門熟悉業務,跟隨村干部學習處理矛盾糾紛,學習他們的經驗做法和“話術”,漸漸地,心中的“墨水”足了,處理群眾工作時更加有底氣。
雖然掌握了些基層工作技巧,但有一段時間,我有種有勁使不上的感覺。農村工作是不是“就這樣了”?我是不是走進了舒適圈?帶著困惑,我決定到村民家走一走,看一看他們生產生活的地方,聽一聽他們的訴求和建議。走了一圈,這才發現原來還有很多事要做。我把收集到的問題訴求分級、分類,分時段整理成臺賬,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幫助解決。最近半年,我幫助種高粱的張叔叔修建溝渠,幫助朱大爺核實流轉費,幫助種植大戶賣過柚子,幫助殘疾人申請過臨時救助,點點滴滴中,我領悟到從“上天”到“下地”的更多意義。
回望畢業時,同學有的投身國防一線,有的前往科技前端,有的只身闖入市場,當時有人問我為什么選擇回家鄉成為選調生,那時我也未必那么清楚怎么答,但一路走到現在,在鄉村實際干了近一年,我終于找到了部分原因。
我愛我的家鄉。
羅 茂
羅茂(左)在走訪農戶。(協農村村委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