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去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42.9萬元,其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收入117.3萬元,村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3月16日,河南省盧氏縣官道口鎮將軍山村,村黨支部書記張愛霞介紹,“村里發展變化的背后,是村里‘三資’管得好、用得好,從根本上看,還是縣里有一套好的監管辦法。”
張愛霞所說的監管辦法,就是盧氏縣總結完善、探索創新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1155”模式,即一專班、一平臺、五方責任、五本賬。2024年,盧氏縣率先在10個鄉鎮68個村(社區)試點,群眾滿意率、干部認可度達到了100%,隨后推廣到全縣19個鄉鎮232個村、39個社區。
農村集體“三資”是農民群眾的“家底”、鄉村振興的基石,同時存在領域涉及面廣、形成期長、數量龐大等特點。為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盧氏縣成立專班,縣級專班統籌協調、指導監督縣內各村(社區)“三資”管理處置工作;縣紀委監委督促各鄉鎮成立監管專班,調配村監委會、群眾代表等監督力量,解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力量不足問題。
站在農村集體“三資”數字化監督管理平臺前,張愛霞展示了該平臺的具體應用。她介紹,該平臺完善了農村財務管理系統、新型經營主體管理系統、產權交易系統等9個系統,實現資產資源、合同、財務三者關聯,同時還和國家相關平臺銜接、實時同步,實現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
有人員、有平臺,還要抓住監管關鍵點。“經過深入調研乃至復盤研究,只要管好‘五本賬’,就能管好用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盧氏縣監察委員會委員常大偉介紹,一是盤清“家底賬”,動態清產核資;二是管活“集體賬”,實現“政”“經”分離;三是曬出“收支賬”,財務公開透明;四是消除“隱患賬”,立體監管防范;五是做實“獎懲賬”,激發發展活力。
加強農村集體“三資”領域監管是個大課題,需要多部門協同發力。盧氏縣明確并壓實五方責任:縣農業農村局負責指導監督和服務農村“三資”管理,縣財政局負責指導各鄉鎮財政所做好資金管理和財務人員培訓工作,縣社工部負責指導監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公示工作,縣審計局依法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財務管理進行審計監督,縣紀委監委對涉及違規違紀違法的行為進行查處。
如今,農村集體“三資”“1155”監管模式,已在莘川大地扎根,帶來的是鄉村清風撲面、發展花艷果碩。截至目前,該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達到314個,全縣集體收入超過50萬元的村(社區)達到24個,122個村(社區)集體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占比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