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黑龍江省漠河市西林吉鎮黑山村的花苗培育大棚里,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村民們正緊鑼密鼓地檢修大棚、篩選土質、調試棚內溫度。近年來,黑山村黨支部探索“村黨支部+基地”的產業模式,建造11棟溫室大棚和1棟寒地日光溫室發展種植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70萬元。
黑山村的特色產業發展提速,源于大興安嶺地區近年來實施的“富強美好”行動。這一行動以“農村富、堡壘強、鄉風美、隊伍好”為總目標,引導政策、資金、人才等各類資源向鄉村集聚,尤其在培育壯大立村富民特色產業項目上下功夫,“一村一策”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和措施,取得了豐碩成果。
產業要振興,人才是關鍵。為突破制約鄉村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組織機關、事業、國企、駐村第一書記、到村任職大學生等,開展“聯村助農”活動,推動在職黨員干部下沉鄉村、服務群眾,通過開展黨建聯建、產業幫扶、服務群眾等工作,爭取幫扶資金150余萬元,幫扶鄉村發展產業項目60個。
“地區信訪局結合村產業項目,為我們提供溫室大棚設備,還幫助村里的花卉種植產業拓寬銷售渠道,助力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塔河縣十八站鄉奮斗村黨支部書記巴明月說。
邊境地區農村產業發展規模小、同質化問題嚴重,又該如何破題?地委組織部會同地區農業農村局開展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專題培訓,出臺集體經濟項目資產和收益管理,做優“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建立“集中投入+統一開發+按資分紅”的抱團發展模式,助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看到這些蔬菜瓜果長得好、賣得俏,我心里特別高興。棚室項目不僅提高村民收入,還帶動了本村旅游產業發展,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提到村里的陽光棚室建設項目,加格達奇區白樺鄉加南村黨支部書記羅洪亮感慨地說。
原來,在鄉鎮黨委統一牽頭規劃下,加南村陽光棚室產業發展遵循“地域相鄰、愿景相同、要素集聚、共同發展”原則,聯合東山村、雙合村、加北村3個村,建成6棟新型陽光棚室,形成以棚室采摘、中藥種植為主,旅游觀光、農家樂餐飲服務相融合的“藥旅融合”特色產業,實現了各村發展互惠共贏。
眼下大興安嶺地區的春耕即將開始,不少抵邊村地廣人稀,土地耕種是個難題。為幫助耕地較少戶、外出打工戶、老弱病殘戶等存在實際困難的農戶解決種地難題,讓土地增產村民增收,該地區組織開展“黨建+合作社+農戶”管理模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土地規模集約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全程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投資主體流轉,解決“地散”問題,實現村集體和農戶雙增收。
三卡鄉沿江村位于大興安嶺東麓,在呼瑪縣最南端,東臨黑龍江,與俄羅斯彼得巴夫洛夫卡隔江相望,是個風景優美的抵邊村。“這兩年,把土地托管給村里的合作社耕種,比自己種收入還高!”行走在沿江村的田間地頭,隨處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
近年來,沿江村黨支部實施土地托管服務,成立沿江種植合作社,從一家一戶“單槍匹馬”到合作社“組團托管”,從村民“親力親為”到合作社“機種機收”,有效破解了“耕地閑置、成本高、效益低”等生產難題,實現戶均年收入5萬元。
“在‘富強美好’行動目標的指引下,大興安嶺地區結合邊境地域特點,發展了一批以文旅融合、高寒特色養殖、溫室大棚為代表的特色產業,實現了村村都有產業項目。2024年,全地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村的占比達到93.7%,蹚出了一條興邊富民的新路子。” 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組織二科科長張志群說。
通訊員 楊志浩 本報記者 許露露
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白樺鄉加南村陽光棚室建設項目。(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供圖)
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黑山村的花卉種植大棚。(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