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先鋒鎮蘇木圖村,可見一棟棟蘆耳大棚整齊排列,機械不停歇、工人趕工忙,焊接、搭建、整地……這片蘆耳基地要擴容了。
“南臨黃河北靠山,中間是個鹽堿灘”。先鋒鎮所在的河套灌區,已有2000多年的引黃灌溉歷史。“我們村受黃河水下滲,土地鹽堿化程度非常高,‘冬春白茫茫,就是不打糧’成了不少農戶的心病,急需探索適應鹽堿地的農作物品種。”先鋒鎮蘇木圖村黨支部書記潘小忠說。
為有效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先鋒鎮引進內蒙古眾翔農牧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打破向土地要收益的固有思維,利用烏梁素海蘆葦和玉米軸芯作為培養基原料,發展蘆耳吊袋栽培產業,實現從改造土地到利用空間的轉變。“制作蘆耳菌棒,最主要的原料就是咱們烏梁素海的蘆葦稈,而廢棄菌棒通過破皮發酵,還能制成有機肥,這樣就實現了蘆耳產業全鏈條一體化發展。”公司項目負責人尹望偉介紹。
12月到1月是菌棒培育期,工人忙著攪拌、上料。待到3月天氣回暖,工人們就要把菌棒“請”到大棚內,蘆耳才開始正常生長。“每年加工菌棒我都來,一個周期60多天能賺9000多塊。”村民郭建軍樂呵呵地說,利用“貓冬”時節來加工菌棒成了蘇木圖村村民賺外快的好方法。
如何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基地規模,帶動更多村莊通過蘆耳產業增收增產?2024年,先鋒鎮申請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資金1573萬元,新建蘆耳種植棚51棟、晾曬棚22棟,配套建設“電商+農業智慧平臺”綜合大廳等,繪制2025年蘆耳產業新藍圖。
先鋒鎮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白勇介紹,“項目建成以后預計每棚每茬的產量能達到4200斤,一年能產兩茬,每年可提供200余個就業崗位,發放1800余萬元務工費用。”
通訊員 馮羽菲 麻曉澎
蘆耳大棚內金燦燦。喬振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