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壁納西族(摩梭人)手工紡織技藝非遺工坊。 (麗江市委組織部供圖)
清晨的瀘沽湖畔,晨霧還未散盡,61歲的摩梭阿媽阿七獨支瑪已坐在木質織機前。她的手指在經緯間翻飛,伴隨著織機發出的節奏聲響,黑、紅、白三色棉線交織成繁復的菱形紋樣。作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者與傳承人,她靠一雙巧手,將簡單的麻棉線編織成絢爛的“彩虹”,披在摩梭人的肩頭,成為了一道獨特風景。
阿七獨支瑪所在的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村委會瓦拉壁村,是云南省第一批傳統文化保護村落之一,也是摩梭文化的核心傳承地。“瓦拉壁村是摩梭母系文化和民風民俗的重要保存地,是一座‘活現的’的摩梭博物館。”溫泉村黨總支書記沈國發介紹,阿七獨支瑪領頭傳承的摩梭手工紡織技藝,以天然植物染色、72道工序純手工織造為特色,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非遺名錄。
前些年,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務工,村里的織機聲日漸稀疏,祖輩的技藝誰來傳承?瓦拉壁村用行動給出了答案。2017年,瓦拉壁村在鎮黨委和村黨總支的推動下,加強黨建領航非遺傳承和手工業發展,成立了摩梭手工業和農業聯合黨支部,阿七獨支瑪擔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活動室就設在她創立的摩梭非遺博物館內。通過“支部引領+合作社運作+農戶參與”的創新模式,合作社以市場公允的價格,回收婦女們精心編織的手工織品,進行統一設計與銷售,年產值已突破80萬元,為川滇兩地的200余名婦女提供了就業機會。
不僅如此,阿七獨支瑪還打造了瓦拉壁納西族(摩梭人)手工紡織技藝非遺工坊,采用“原料保障+免費技能培訓+作品回購”的運營模式,讓大家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能獲得穩定的收入。這一舉措,成功讓周邊400余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走進瓦拉壁納西族(摩梭人)手工紡織技藝非遺工坊,一幅摩梭婦女勤勞織造的生動畫面躍然入目。她們靈巧的手指,在織機間穿梭,披肩、桌布、腰帶、挎包……一件件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與民族特色的手工織品應運而生。脫貧戶永都米給汝,與45位同村姐妹,在這里共同編織著摩梭技藝的未來。“我們一兩天就能完成一條圍巾或一個小包,每天的收入穩定在80元左右。”永都米給汝的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能為摩梭技藝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我們感到無比自豪。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愛上我們摩梭的手工織品。”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