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起伏,河谷深幽,廣西賀州昭平縣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境內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87.6%,發展先天不足,素有“昭平不平”之說。
3月以來,國家科技特派團昭平團團長、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陳淵帶領24人團隊,排除疫情干擾,線上搭建“1+6”平臺,線下深入走訪,全心全意破解昭平產業發展難題,隨時幫掛“專家號”、鋪平山村致富路。
4月13日,陳淵率團抵達昭平。剛到縣城便馬不停蹄,帶領大豆、茶葉、柑橘、蜂、花生、中藥材6個產業組,深入各大種植基地、田間地頭開展走訪調研。
“我的有機茶園管護起來太耗人工了,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雜草和病蟲害?”“這一季小黑豆產量太低,有沒有高產品種推薦一下?”每到一處,每個問題,昭平團成員都一一詳細解答、手把手傳授細節。
首輪現場調研后,陳淵發現了一個大問題:農戶遇到技術問題希望專家手把手指點,但昭平團成員分散在全國各地,如何提供及時有效的服務?
責任心驅使陳淵果斷搭建“1+6”線上聯絡平臺。“1”是由昭平團所有成員和昭平縣各單位的聯絡員組成,主要用于縣級層面的聯絡溝通協調;“6”是6個產業組分別建一個微信群,群成員包括產業組組長、成員專家及縣級對應的科技特派員、縣級相關企業、合作社、基地、種植大戶。
“做了多年茶到了瓶頸期,我們的茶樹品種雖然產量高,但辨識度不高,打不響品牌。”聊起專家的“點撥”,昭平縣有機茶種植示范基地、熙春園茶葉公司負責人馮標龍止不住感激:“科技特派團給我們推薦了丹霞8號、丹霞9號,綠茶、紅茶、白茶、黑茶都可以做,還自帶果香、花香,適宜打造高端產品,我計劃先試種10畝。”“1+6”平臺建立以來,馮標龍隨時“掛專家號問診”,有問必答還有新品贈送,他對今年的茶葉增收,充滿信心。
“各位專家集體來縣里一次不易,請大家帶著技術來,帶著解決問題的辦法來。”陳淵對特派團成員直言不諱:“我們來不僅要避免給基層增加負擔,更要實實在在解決一批問題。”幾個月來,陳淵接觸了大量農戶、基地老板、鄉鎮技術員,愈發感受到基層對科技和人才的渴望,“不做出一些成果,對不起百姓的信任。”
7月5日,暴雨來襲,陳淵帶領茶產業組和大豆產業組,自駕4個多小時,再度趕到昭平鄉村產業一線“問診”。到了昭平卻是大太陽。兩個產業組抓緊時間,在南山茶海種植示范基地、鵲鳴春茶葉公司、小黑豆種植基地跑了一圈。在黑豆種植基地,陳淵蹲下來細查黑豆長勢,不時與經營戶交流,傳授田間管護知識,針對小黑豆產量不高的問題,提出推廣種植高產小黑豆新品種等建議。“國家科技特派團幫我們更新了自動化生產線,提高了腐竹出品率和原料利用率,客戶很滿意。”腐竹加工廠負責人何松巧欣喜地說。
除了日常技術指導,科技特派團將工作重心放在技術瓶頸攻關上。昭平是茶葉大縣,全縣茶園面積達24.7萬畝,但由于地處大石山區,人工及經濟成本太高,嚴重影響茶企茶農收益。
“我們將降低茶園管護成本列為攻關要害,由茶產業組領銜,推廣茶葉間作大豆技術,利用大豆根瘤的固氮能力,既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抑制雜草和病蟲害的發生,還可提高茶葉產量。”陳淵說。目前,昭平縣在科技特派團指導下,已選定試驗基地80畝試種。
“國家科技特派團的實力,并不在于某個成員,而在于每個成員身后,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平臺和各類專業人才的支撐,以及專家龐大的人脈。”收集農戶訴求后,陳淵在平臺上邀請“智囊”來幫助解決問題。7月14日,陳淵又一次陪大豆精深加工專家到訪昭平,為產業振興搭上科技快車“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