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戰場上,活躍著一批愛農村、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農人”,他們發力數字經濟新賽道、鋪展綠水青山新畫卷、探索科技致富新路徑,是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新農人”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業從業人員?!靶罗r人”之所以“新”,在于他們的成長經歷、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與數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人迥異。
近年來,一批批“新農人”積極推動“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模式,有效促進了小而散的農戶與大而全的市場有機銜接,激活了農村資源,促進了農業集約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更是激發了“新農人”的活力,他們以此為指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讓農民吃上“科技飯”,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的翅膀”。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關鍵在人,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靶罗r人”作為鄉村振興的“新鮮血液”和生力軍,可以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做優新農村基礎教育。培養有學歷、有技能、有志向的“新農人”,既是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也是農村家庭增加經濟收入、鞏固脫貧成果、改變人生命運的現實需求。因此當前仍需大力建立健全農村基礎教育體系,為培養土生土長的“新農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大招引力度。依托政府和社會力量,多方引入具有新思維、掌握新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采取選聘大學生村干部后備力量、拓展大學生村干部發展空間等措施,進一步鼓勵大學生回鄉任職;創新鄉村人才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新型職業農民、鄉土人才評價機制,不斷增強其工作認同感、鄉土歸屬感。
建設培訓網絡??砂l揮高校資源優勢,以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為輻射主體,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農人”職業技能培訓;創新機制,對鄉村干部、新型職業農民、科技人才、鄉土人才等開展精細化培訓,激發存量人才潛能。
選樹典型發揮榜樣作用。多層面、多角度、多領域“樹典型、立標桿、放樣板、抓示范”,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精神引領、典型示范作用,激勵新農人開拓進取。各級主管部門可定期召開鄉村振興研討會,邀請優秀“新農人”代表現身說法、介紹經驗、互相啟發,為鄉村振興搭建交流與合作平臺;定期舉辦“三農”人才技藝技能大賽,增強鄉土人才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發揮“新農人”在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