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實現組織振興的重中之重。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以“組織貫通到末梢、力量沖鋒在一線、黨建領航促振興”為實施路徑,奮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近日,記者就此專訪了愛輝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曹永輝。
記者: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走好“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請問愛輝區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曹永輝:近年來,愛輝區始終把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重點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壓實責任,優化工作體系。深入開展“黨旗耀邊疆”實踐活動,以鄉村為單位,由區級領導、區直部門和鄉鎮、村干部組團式建立“抓鄉促村”工作組,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通過調查研究、集中會商、現場督導等方式,推動鄉村123個產業項目加速落地。二是提檔升級,夯實黨建陣地。堅持“整體布局、分步實施、突出重點、示范引領”思路,近年來新建、改擴建村級黨群服務中心56個,89個農村黨建陣地實現標準化建設,延伸創建“紅色驛站”“田間課堂”等一批黨員活動陣地,讓陣地既“亮牌子”更“聚人心”。三是全面構建,提升品牌效能。圍繞“愛鑄丹心 輝耀邊疆”黨建品牌,覆蓋打造“紅色引擎·匠心璦琿”“石榴花開放 紅耀達滿鄉”等11個鄉鎮黨建品牌,聚焦一村一品牌構建“紅色領航·五村同創”等89個農村黨建品牌矩陣,建成鄉村振興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精心打造4條研學路線和30個黨建教學點,“百里界江邊疆黨建示范帶”效應持續升溫。
記者:鄉鎮干部是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的關鍵力量,請問愛輝區在干部隊伍建設方面有哪些舉措?
曹永輝:針對鄉鎮干部隊伍建設,我們重點構建了三大賦能體系。首先是選優振興“主心骨”。愛輝區始終將“建強鄉鎮隊伍、優化班子結構”作為鄉村振興的戰略支點,實施“青藍接力”計劃,大力優化年齡結構,目前鄉鎮領導班子平均年齡38.8歲,年富力強、勁頭十足。緊扣鄉鎮發展定位,“一鎮一策”配班子,精準選配專業干部,實現隊伍素質與鄉鎮發展需求“雙適配”。打造“上聯資源、下接需求”工作機制,圍繞我區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爭取34名省、市直部門干部到我區鄉鎮掛職,為鄉鎮牽線搭橋、凝聚力量。其次是鍛造擔當“生力軍”。充分發揮沿邊區位、多元文化、政策傾斜三大優勢,科學制定招引計劃,近年來,累計為鄉鎮引進干部285名,儲備農村實用人才2710人,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實施“精兵駐鄉計劃”,科學選派218名區直骨干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20名科級干部包村指導。錨定危房改造、環境整治等硬任務,統籌選派162名敢闖敢干的干部助力攻堅,有效保障鄉村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第三是培育過硬“領頭雁”。打造沉浸、基地、實踐“三大課堂”,實施干部教育培訓“四項計劃”,采取專家講座、黨校課堂、現場教學、在線學習、主題黨日“五位一體”模式,累計培訓鄉村干部2600余人次,實現全覆蓋。實施鄉鎮干部培養鍛煉“五項工程”,選派38人赴廣東、云南、陜西等地開拓視野、學習經驗,56人到信訪維穩、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急難險重崗位淬火歷練,切實提升鄉鎮干部綜合素質能力。
記者: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方面,愛輝區是如何把組織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的?
曹永輝:愛輝區堅持在“一攬子融合助發展”上做文章,確保黨建工作有效嵌入鄉村發展各個環節。一方面,強村富民興業。深化“產業聯營”促推“發展融合”,打造“村社一體”“村企共建”“網紅帶動”等特色產業帶動模式,培育靈芝、河蟹等51個特色種植養殖業,引進螞蚱食品、草莓加工等產業延鏈項目75個,開發笨榨豆油、冷泉豆腐等“愛輝好物”46個,現已實現“一村一品、一村多業”發展格局,100%的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16個村達到100萬元以上。另一方面,鄉村和諧善治。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為牽引,構建“鄉鎮-村-網格-責任區”四級網格服務體系,凝聚村“兩委”成員、退伍軍人、駐村第一書記等先鋒力量,成立志愿服務隊489支,開展穩邊固防、春耕秋收、防火防汛、志愿服務等網格服務428次,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成效明顯,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再一方面,賦能農文旅融合。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黨員在行動”,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少數民族等邊疆區位優勢,組織黨員投身“村貌革命”,打造驛站民宿、稻田公園、中藥小鎮等一批農文康旅融合“打卡地”,璦琿鄉野公園漫游之旅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新生鄉獲評國家級生態鄉、小三嘉子村獲評國家級文明村,坤站村獲評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外三道溝村等12個村獲評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村。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金秀麗 畢程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