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縣轉變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制保存、靜態傳承的舊觀念,以文旅結合、產業接鏈、跨界融合等方式,不斷激活“非遺”產業開發要素,有效“點亮”鄉村振興的“大火種”,讓文化遺產傳承“火”起來,讓農村經濟“活”起來。
政策+舞臺釋放“非遺”文化魅力
“尋找優秀地方文化的共鳴點,讓年青人了解柳琴戲、喜歡柳琴戲、傳唱柳琴戲,讓傳統老戲曲服務農村新生活!”2020年9月,中國(郯城)柳琴戲首屆文化藝術節在郯城縣花園鎮隆重舉辦,郯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郝玉芳現場表達了對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殷切期望。
“拉魂腔進了莊、茶不思飯不想、男女老少魂拉去、看了上場接下場!”這是描述柳琴戲在郯城曾經的輝煌歷史。圍繞讓“非遺”項目干有市場,讓“非遺”文化后繼有人,郯城縣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和傳承的意見》等文件,在花園鎮建設了柳琴戲文化廣場、柳琴戲陳列館和金蘭劇場,建立了柳琴戲傳承保護協會,13支民間柳琴戲劇團爭相走上舞臺,給新農村增添了一道道別樣的文化色彩。
為加快振興鄉土文化,縣里還開設了“非遺”競賽擂臺,連續五次在紅花鎮舉辦了中國結編織大賽,四度在廟山鎮舉辦了“樂泉杯”二胡制作工藝大賽。同時,積極開展業內專家和“非遺”工作者學術研討活動,表彰“非遺”功勛110人,發放獎勵資金15萬元。
傳承+創新注入“非遺”藝術活力
“傳承“非遺”表現形式,創新藝術表現內容。”這是郯城縣借助“非遺”資源繁榮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又一舉措。
用“非遺”技藝展現新時代沂蒙精神,傳播紅色沂蒙文化。圍繞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非遺”文化,郯城縣積極開展“唱沂蒙”“演沂蒙”“塑沂蒙”“剪沂蒙”多門類“非遺”創作活動,用競賽、征集、展覽、展演、交流等多種形式,吸引全縣5萬多名群眾參與到“非遺”創作中來,僅2021年,當地就完成各類藝術精品創作300余件,一大批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流傳到農村大街小巷。
為搞活鄉村傳統文藝,縣文化部門還多方招攬藝術人才,吸納會唱柳琴戲、會說大鼓書和漁鼓書等有才藝的村民加入到送戲下鄉演出隊伍,在謀求市場發展空間的同時,不斷開展文藝創作,傳播“非遺”文化。近兩年,送戲下鄉文藝團隊以宣傳惠農政策和先進典型為體裁,先后創作了《四季花開》、《開鎖》、《唐小鴨和豬九戒》、《沂河春曉》、《圣賢會》等一大批原創節目,這些節目,在全縣巡回演出1000多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文化+產業激活“非遺”經濟潛力
“現在已經開發出來600多個花色品種!”在紅花鎮,原本躺在收藏館里的”中國結“如今已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法寶”,這里已有3萬多人走上了結藝致富的道路,短短十幾年時間,這個鎮誕生了35個“中國結”生產專業村,創下年產值18億元的驚人數字。
在實踐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郯城縣有效地將“保護負擔”轉變為“資源優勢”,推動實現了“文+產”深度融合,讓“紅花中國結之鄉”、“廟山二胡小鎮”、“郯國古城”等一批文化旅游綜合項目“點點開花”。魯南五大調、柳琴戲和木旋玩具等“非遺”所蘊含的優秀文化正在為旅游產業、規模化農業、手工藝產業開發增加深厚內涵,引領著經濟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雙贏齊飛”。
樊埝村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類600多個花色品種;沙窩木版年畫、岳莊二胡正俏銷電商平臺;郯城瑯琊草編打入歐美、亞非、澳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市場;高峰頭鎮工藝柳編帶動千個專業戶致富。郯城縣正在將“非遺”文化的“點點星火”,轉變成一組組鄉村振興的經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