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工匠在蘭溝村學習竹編技藝
陳云華和他編撰的國際竹編教材。 樊邦平 攝
春節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頻道打造的“春晚”國際版,在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直播現場展示的青神竹編技藝和“中國竹編第一村”——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青竹街道蘭溝村,火到了海外。
我國西南地區,山多林密,竹子成海。這樣一個在西南很普通的竹子村,一個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山區村,為何能拔節生長成為“中國竹編第一村”,其背后有著一本怎樣的“生長秘笈”呢?
一支竹編小分隊 “編”出了4臺拖拉機
距離青神縣城南2.5公里的蘭溝村面積5.05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1936戶,6060人,竹編技藝在此地已傳承千年。當地人把用竹子編各種生產生活用具的人稱為篾匠。
而蘭溝村的崛起,就與一位篾匠密不可分。生于1947年的陳云華是土生土長的蘭溝村人,故事要從1971年說起:當地接到了一筆果盤、面包籃等竹編制品的外貿訂單。于是找到陳云華,讓他組織村里20余名篾匠,成立了一支竹編小分隊。最終,訂單順利交付,為村上換回了對于當時的農村來說堪稱“奢侈品”的3臺手扶式拖拉機和1臺東方紅拖拉機。
滿山不用花錢的竹子能換拖拉機?陳云華們看到了竹編的廣闊前景。
上世紀80年代初,陳云華抓住商機,成立了全縣第一家民營竹編工藝廠,拉開了蘭溝村竹編產業化發展的大幕。
“到上世紀90年代,我們村就涌現了很多家竹制品工廠,村民們紛紛在家當上了老板。”蘭溝村黨委書記趙小建向記者回憶道,一根根青翠的竹子仿佛被村民們用手注入了無限的魔力。村民們還建起竹編大觀園,打造竹編產品及文化展示平臺,帶動蘭溝竹編產業一次次升級。
小村“一根竹” 賣出了20余億元
蘭溝村從“小打小鬧”到“中國竹編第一村”的關鍵,得益于地方黨委、政府的助力。
2011年以來,青神縣委、縣政府從有限的本級財力中拿出資金,支持蘭溝村竹產業發展,并積極爭取上級項目和資金,做大青神竹產業。該縣以蘭溝村為中心,成立了核心面積達2.8平方公里的竹編產業園區,累計籌集41億元資金投入到蘭溝村。
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蘭溝村相繼建成了竹制品產業孵化園等項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竹產業鏈條。2016年,蘭溝村被中國竹產業協會評為了“中國竹編第一村”。
為了把蘭溝村的竹產業做出品牌競爭力,眉山市和青神縣兩級黨委、政府舉辦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首屆數字國際熊貓節、“竹與生活”(青神)竹產品創意設計大賽等重大節會和活動,還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以蘭溝村為核心的青神竹編出海。
“有了黨委、政府助力,我們村的竹產業真正迎來了騰飛。”趙小建告訴記者,這些年,村里竹子種類已發展到500多個、竹制品工廠32家,從業人數1700余人,全村竹業總產值達20余億元。村里處處有竹、戶戶編竹、人人用竹,為村民“編”出了富足的生活。
竹文旅融合 竹子成了“指尖藝術品”
“兜里是有錢了,但幸福指數不高!”蘭溝村村民心里也有痛楚。多年來,村里垃圾隨處可見、臭水溝排水不暢、村民庭院內外亂堆亂放……
借助人居環境整治的契機,也為了做強集體經濟,2019年8月,鶯初蘭溝公司掛牌成立。在公司股份分配上,51%的股份由村集體所有。其他49%由村民入股,每人只需出幾百元。
鶯初蘭溝公司出手不凡,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社會資本發展竹文旅融合。以竹編文化、飲食文化等為特色,整合國家4A旅游景區——竹藝城、中國首家竹林濕地公園等優勢資源,發展鄉村度假、竹文化研學等項目。
如今,徜徉在村里,花草可見、美食可嘗、鄉愁可憶,讓來往穿梭的游客都為之感嘆:鄉村還能這樣美。“過去編竹子掙辛苦錢,現在把一根竹子吃干榨盡,從頭到尾、從里到外都賺錢!”村民魯蘭驕傲地說道。
更值得蘭溝村人驕傲的是,他們的竹編實現了從生產生活用具到藝術品的蝶變。村民殷超早年完成一幅“樂山大佛”竹編畫屏,被有關部門作為國禮送給了聯合國來賓。平面竹編編織工藝、瓷胎竹編、混合竹編、套繪竹編……村民們還創新了一批新技法。
在今年“春晚”國際版直播現場,陳云華用竹子快速編織出一只活靈活現的兔子,向全球觀眾送上兔年新春祝福。從他的指尖,竹子能編成玫瑰花、大熊貓等各種動植物,再次刷新了人們對竹編的認知。這兩年,已成為青神竹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陳云華很忙。除了琢磨創新各種竹編技法,還要為非洲培訓竹編匠人、國際竹藤組織錄制竹編教學視頻……
不僅是陳云華在奔跑,蘭溝村這些年先后走出了60多位竹編大師。牽手國際品牌、進軍家具界、試水竹建材……已形成25大類、3000多種竹產品體系的蘭溝村如今火力全開,正向著世界竹業高地奮力沖刺。
為鼓舞士氣,蘭溝村前幾天專門辦了分紅大會,從去年村集體收入中拿出30余萬元,給村民發“年終獎”。現場,村民們笑容燦爛,掌聲雷動,對未來的好日子充滿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