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九百多年前,蘇軾在春日江南寫下的這兩句詩,流傳千古。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漫步“中國河豚之鄉”江蘇省揚中市,隨處可見“正是河豚欲上時”。河豚,是揚中“活”招牌,攪活了這座長江大島的鄉村產業。
9月5日,從長江吹入揚中市三茅街道永和村的風,已微涼。坐落在此的鎮江江之源漁業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該公司副總經理劉良華告訴記者,抓著“預制菜”風口,公司正在馬不停蹄研發河豚、刀魚等預制菜,預計年底上市,年產200噸。
“江之源”是揚中著名的河豚養殖企業,2012年,響應政府號召,將家搬到永和村,從此和鄉村共成長。企業入村,為地處偏遠的永和村帶來了增收。據介紹,“江之源”占地1800畝,其中300畝是租用永和村的土地,這些土地每畝每年租金達1200元。此外,企業也為村民帶來了工作機會。“江之源”現聘用12名農民為企業正式員工。每年水產銷售旺季,周邊鄉村留守的婦女、60歲以上老人等,則來當臨時工,每人每天有至少百元收入。
一尾河豚,帶動了揚中富民強村。揚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全市河豚的養殖面積近2000畝,數量達到150萬尾,每年實現產值達2億元。而以河豚以為主的特色水產養殖,成了揚中農業產業“最大招牌”。
揚中,地處長江之中,總面積332平方公里,漁業資源豐富,以河豚、刀魚等美食出名。為了保護長江漁業資源,早在20世紀90年代,揚中就開始探索仿生態人工養殖,并于2009年投資建設了現代漁業產業園,打造全國水產養殖示范高地。據悉,揚中全市目前特色水產養殖面積達1.92萬余畝,年產量7700余噸,并逐步形成了以河豚、刀魚、鰣魚、螃蟹為主的四大特色水產產業,成為江蘇現代漁業特別是特色水產發展的產業高地與研創中心。
“不食河豚,焉知魚味?吃了河豚,百鮮無味”。除了養殖河豚,揚中燒河豚技術,也是盛名在外。每年3—5月,是河豚最肥美的季節,也是揚中最熱鬧時:全國各地的“吃貨”慕名來此,只為吃現做的河豚。這為揚中帶來了“流量”,也為鄉村尤其是鄉村旅游帶來了機會。揚中借此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近年來積極打響“以食促游”揚中品牌,組織開展“悅江島四季、遇人間佰味”系列活動,推出“揚中味道”紀錄片,精選23道具有典型代表的鄉土名菜,繪就揚中“美食地圖”等,加強農產品包裝設計,編制“食在揚中”特色農產品推介手冊,不斷提升農產品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揚中各村也借此推出特色鄉村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位于該市新壩鎮的立新村,依托高效農業園,整合利用旅游資源,把立新村打造成江蘇省高校農耕教育基地和中小學生研學游基地。截至7月,2682名大學生在立新村完成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帶動村級經濟增收16.86萬元。據立新村黨委書記肖勝介紹,該村在打造沉浸式鄉村旅游,將增設稻田咖啡、稻田冰淇淋、稻田城堡等景點,讓游客深入其中,感受鄉村之美。為了更快更好發展,7月,立新村聯手新治村、聯合村,成立鎮江市首家強村公司,實現資源共享、力量整合,攜手推進該鎮三江灣旅游集聚區建設,“組團”打造外在美麗、內在豐盈的和美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