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淬煉,在淬煉中成長。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河南省洛陽市到村任職選調生們發現,雖然各村地理位置、資源稟賦各不相同,但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問題高度相似。教育資源短缺、環保意識薄弱、產業發展乏力、人才流失……這些問題僅憑個人的力量很難破解。于是,一場自發的“協同作戰”在洛陽選調生中展開,他們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各方資源,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方法。今天,我們邀請了5位選調生代表,分享他們的“破局”故事與“解題思路”。
主持人:劉鳳雙
本期嘉賓:
葉雨菲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柳泉鎮沙漠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申 澳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朝陽鎮南石山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昝兆光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邙嶺鎮蘭莊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陳昱暉 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東宋鎮官西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趙曉迪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錦屏鎮杏花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主持人:各位好,歡迎參加本期板凳會。請問大家在村任職過程中,都發現了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昝兆光:謝謝主持人!到村任職之后,最讓我揪心的是教育問題。在我們蘭莊村,有些孩子雖然學習熱情很高,但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加上家庭對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學習成績比較難提升。此外,我還發現村民文化生活單一,留守群體的精神需求難以滿足。
陳昱暉:沒錯,我們官西村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另外,我還想補充的是環保問題。盡管有禁燒規定,但焚燒現象偶有發生,影響了空氣質量。同時,不少村民對垃圾分類認識不足,垃圾處理不當,這讓村莊環境衛生堪憂。如何讓大家改變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主動參與到村莊的環保和治理中,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難題。
趙曉迪:我所在的杏花村曾是當地最貧困的幾個村之一,一些家庭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只剩老人和小孩留守,村莊發展動力不強。這幾年,雖然整合了本村資源,推出了一些特色文旅項目,但村莊知名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些項目的效果仍未完全顯現。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提升產業活力,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
主持人:看來這些問題確實具有普遍性。請問你們是如何創新思路,實現“破局”的?
葉雨菲:我們也意識到這些問題普遍存在,單槍匹馬作戰的力量太薄弱,所以我們就嘗試“組團”解難題。我們先梳理問題,然后聚到一起“頭腦風暴”,有針對性地尋求可能的方案。比如,聚焦鄉村特色資源,我們幫助鄉村打造“一村一品”的電商品牌,擴大市場影響力;聚焦教育資源有限的問題,我們與教育部門合作,開設了“助學導師”課程和心理輔導課程;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我們組織了鄉村晚會和非遺手工藝傳承活動;我們還開展環保宣傳和生態治理項目,通過“積分制+數字化”的管理模式提升了村民的環保意識……
申澳: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總結提煉經驗,推出了兩個品牌活動,成為我們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一個就是“小青柑”助學發展項目,該項目充分發揮選調生群體的學歷優勢和在村任職優勢,通過主題義教和常態化幫扶,助力鄉村教育振興。我們不僅為37名困難學生提供資金幫扶,更通過“助學導師”“心理健康課程”等方式,構建“資源對接+精神賦能”的雙效機制。同時,我們幫助建立“助學數據庫”,實時跟蹤學生的成長需求,確保幫助能及時有效地傳遞給每一個孩子。正如一位受助學生所說:“我們不是等待被照亮,而是想成為自己的光。”
趙曉迪:另外一個就是舉辦“這一站,我的村”觀摩交流活動。這種跨區域的“沉浸式學習”,將紙面上的“振興”化為田間地頭的鮮活案例,讓我們在實踐中學到了可復制的經驗。比如,在伊川縣楊海山村的田間地頭,我們看到了農業現代化的蓬勃生機;在宜陽縣青島啤酒廠的釀造車間里,我們聆聽到科技與產業融合的深情旋律;在偃師區輕捷潤滑油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我們見證了創新引領未來的無限可能。每一站的實地觀摩與學習,都為我們的基層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與動力。
主持人:聽下來,你們多維度的“破局”探索,尤其是這兩項品牌活動的開展,不僅給鄉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改變,也為你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你們的這些經驗做法能被復制、被推廣嗎?
葉雨菲:我們將這些探索歸納為“1+1+N”綜合工作模式。第一個“1”是搭建交流平臺,即“這一站,我的村”觀摩交流活動;第二個“1”是打造品牌項目,即“小青柑”助學發展項目;“N”則是我們圍繞鄉村振興五大方面以及村莊發展實際,不斷拓展出的各類具體舉措。同時,我們還通過梳理實踐做法、規范活動流程,讓以后的到村任職選調生能夠更快上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也讓個體探索升華為集體智慧。
申澳:在我看來,“1+1+N”模式是選調生培養與鄉村全面振興的“雙贏”。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適的抓手,即適應鄉村發展需要又貼近現實可落地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要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活動開展,不斷完善活動方案、優化活動流程,最終形成相對成熟且能推廣的模式。于我個人而言,我每次參與“這一站,我的村”觀摩交流活動,我都會一點點復盤總結,逐漸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并與其他選調生小伙伴分享。
昝兆光:我與申澳的想法一致。雖然在“1+1+N”模式下,我們已經有了明確的框架和抓手,但要確保其可復制性,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在具體操作中做到因地制宜。比如,在“小青柑”助學發展項目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鄉村的特色,設計適合本地文化和需求的課程內容,既能夠傳遞知識,又能幫助提升鄉村的整體教育水平,同時也能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外界關注與支持。此外,還要加強跨區域合作,讓更多的選調生參與其中,通過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形成真正有影響力的工作模式。
本報記者 劉鳳雙
通訊員 蔣海華 韓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