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村里的春茶上市賣得不錯,這幾天又有不少客戶訂購我們的‘紅薯芝麻糖’,今年兩種特產的銷售勢頭很好。”近日,陜西省山陽縣南寬坪鎮甘溝村黨支部書記李業宏在村“兩委”會議上興奮地透露這個好消息。
甘溝村產的紅薯糖。(甘溝村村委會供圖)
甘溝村,村如其名,整個村莊藏在大山的褶皺里,地形溝壑縱橫。村子下轄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000余人,就在6年前,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農田少、交通不便,資源稟賦先天不足,如何發展產業讓群眾增收,成了擺在村黨支部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們思來想去,想吃產業飯還得從咱村的黃花嶺入手。黃花嶺海拔較高,土壤呈弱酸性,半風化的石渣碎粒較多,加上我們這里的光熱降水條件適合茶樹生長,于是,我們先瞅準了茶產業這條賽道。”李業宏回憶說。
村黨支部首先帶頭做示范,流轉了800畝坡地種植茶樹,通過免費提供茶樹幼苗、邀請專家培訓茶園科管技術、收購種植戶茶葉等方式在村民中推廣茶樹種植。村民可通過將自家土地流轉給集體,每年固定獲得流轉金,也可以自己種植茶葉銷售,或者賣給村集體的合作社,還可以在農閑時候幫助村集體的茶園采茶賺工錢。
經過幾年的發展,全村現在有茶農256戶,規模最小的茶葉種植戶有茶園4畝,最多的有200畝,全村有50畝茶園以上的茶農已超過100戶。“這些年通過我們的辛勤勞作,在水土流失嚴重的黃花嶺上一共培育了1.2萬畝茶園,荒山成了‘金山’,每年茶葉產值超過100萬元,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李業宏自豪地說。
嘗到了發展產業的甜頭,甘溝村黨支部又琢磨起了新的增收路子。
“甘溝村家家戶戶有種植紅薯的傳統,我們的紅薯品質很好,但經常滯銷,而且零散售賣只有幾毛錢一斤,村民一算收入,根本不劃算,不愿意多種。”村干部們入戶調研時,紅薯種植大戶吳澤常說的話讓他們打開了思路。何不在小紅薯上做文章?
南寬坪鎮的傳統小吃紅薯芝麻糖,主要原材料正是紅薯。將紅薯熬制成糖,與芝麻和花生融合,成品口感酥香,甜而不膩,深受群眾喜愛,生產技藝被列入商洛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市場上精裝出售的紅薯芝麻糖,每斤售價能賣到20元,從原材料到成品,紅薯的“身價”增長了近20倍。“既能解決紅薯滯銷難題,又能發展新產業,真是一舉兩得。”村干部們一商議,都覺得可行。
2022年,甘溝村村集體成立了紅薯芝麻糖加工廠,兩年多來,生產的系列紅薯糖產品在周邊鄉鎮逐漸打出了品牌,一到過年過節供不應求,2024年產量達到了1.5萬斤。李業宏介紹,糖廠帶動了周邊約50名群眾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2000元。
短短幾年時間,甘溝村就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上站住了腳。原本寂寂無名的小山村立足資源稟賦,發展本土特色產業,挖掘鄉村非遺美食,實現了“一地生兩金”,逐漸成為了南寬坪鎮產業發展的“明星村”。
本報記者 許露露
通訊員 毛照偉